「23位治療大師的生命故事」這本書
■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呂亦熹
話說心理諮商這回事
王行教授曾說過,心理諮商就像「巫」這個字,在皇天后土之間,隔著薄薄的一面牆,由一個人聽著另一個人說話,這個比喻真的是經典!至於人跟人之間那道牆到底有多薄,那就要看心理師自己的功力。
心理諮商工作的定位在早期很模糊,不僅缺乏足夠專業人力與專業的倫理與素養,也在民族性較保守的狀況下,遭到強烈的不信任與排斥,這樣的狀況至今,即使已經進入廿一世紀,許多有心理困擾的人,仍寧願求助於宗教的力量,而不願接受專業的心理諮商。
心理師不是神
近年因為心理師法的通過,心理師這個行業突然之間成為熱門的職業,套句同學楊明磊(現任銘傳大學心諮系副教授)的話,心理諮商就是別人會自己來跟我們講他自己的八卦,走的時候還會付我們錢的行業,彷彿只要坐在那邊聽別人說話,就可以輕易賺錢一般容易,難怪一堆不管人格特質適不適合的,都為了那張證照擠破頭。
心理師證照的問題,也引發了另一個爭議,如王行教授般的大師級人物卻堅持不參加證照考試,因為他們不相信證照可以代表什麼。
我想說的是,心理師也是人,不是神!即使是大師也一樣!
一場豐富經驗的傳承
作者傑弗瑞‧柯特勒(Jeffrey A. Kottler)與約翰‧卡森(Jon Carlson)兩人均為心理治療學界中堪稱大師級的教授與實務工作者,他們會想到用訪談的歷程來了解心理治療大師們如何從實務工作中找到自我的定位,以及如何頓悟自己與當事人互動過程裡的困境。
當然在訪談的時候也發現,許多未具名的大師們其實只是個治療技術的教學示範者,卻始終不願去面對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當然也就勾起作者探討心理工作者如何去面對與接受自我這件事。
遇到磨娘精
書中藉著23位大師級的心理治療者在處理當事人問題時的歷程,清楚呈現助人想法與意念的成長與改變,每一位心理工作者所受到的理論訓練與實務經驗都有所不同,每個人所專精的內容也不一樣。
不過,如果沒有遇到猶如「磨娘精」一般的麻煩個案,往往只能停留於自己所知的範疇中,繼續著井底窺天的生活。
突破困頓找出方向
重要的是,這23個案例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類型,精神疾病、學習適應、信仰生活、以及後現代的故事敘說等等,讓我們得窺心理治療發展的多元性,以及面對不同理念的當事人,心理治療者是如何去突破自己的困頓,覺察自我的盲點,然後去看見自己的方向。
作者用「普羅米修斯」的遭遇來隱喻心理治療的過程,相當真實;而推薦序中洪素珍老師比喻的「被雷劈打的老樹與熊醫生」的故事,將心理治療者與當事人的關係做了傳神的對應。
回顧自己的助人歷程中,有一個當事人可以說是幫助我將諮商理論實務,與我個人發展的全人諮商模式做了最佳的磨合。
來談的時候他被許多不同的精神科醫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許多的輔導老師都被他所打敗之後,來到我的工作地點讀書。
藉由助人也豐富自己
當我陪伴他從遭到黑衣人跟蹤、老子騎青牛來跟他談哲學等情境,一直到四年多之後,他能夠在平常的時間過著與一般人相同的現實形而下生活,偶而一個人的時候回去他的形而上世界找老子聊聊天。
表面上是心理諮商幫助他穩定了,但是,收穫更多的人,卻是我。因著這位當事人的磨練,讓我知道可如何在這條助人的歷程中,找到自己的步伐。
天普大學教育心理系的教授Bartel曾說過,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學生的想法,找不到跟學生共鳴的軌道,那麼,我們只是一個教書匠。
心理治療也是一樣,如果不能覺察到當事人想要讓我們瞭解的脈絡,我們不過是在出賣每個人都知道的同理心而已。
重要的不是理論,而是自我的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