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防疫時代的心理健康調適

文/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

COVID-19 疫情全球大爆發已半年,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及第一線防疫人員的努力下,台灣社會打了第一
場勝仗,民眾不需要像國外一樣在家隔離、也無需在家上班上課,更沒有經歷醫療系統崩解的慘況,整體生活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帶來太大的變化影響,但是民眾的心理層面也仍舊如常嗎?與人的關係都沒有任何變化嗎?

許多文獻及數據都告訴我們雖然疫情在生理層面帶來立即性的威脅,但心理狀態所受的影響及人我關係的
緊繃仍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甚至在疫情趨緩的現在,仍要考量因經濟下滑、工作不穩定、整體生活型態改變所帶來的內在心理衝擊。

那麼民眾可能在「後疫情」時代會有哪些衝擊呢?在過去半年所經歷的狀態可能已經對您的生命累積了許
多壓力!這些壓力源可能來自:

1. 生活改變的焦慮:

四個多月的疫情發展讓許多人改變了生活工作的方式,戴口罩量體溫、飲食習慣、時間管理的種種改變讓我們常處在壓力之中。

2. 紓壓方式縮減的焦慮:

有許多紓壓娛樂活動、KTV、健身房及許多可能群聚的大型活動被迫暫停,這些可能讓這半年的壓力無處可紓解。

3. 工作型態方式及收入改變的焦慮:

國際航班的禁令、各國檢疫的措施及工作地點的轉換都造成原本工作壓力的增加,收入的不穩定更容易引發恐慌。

4. 家人接觸時間增加產生衝突的焦慮:

因為疫情減少外出及國內外旅遊,家人相處時間增多,但也同時提高了家人衝突的可能性,過多的接觸可以會引發許多不舒服情緒及焦慮狀態。

以上四點的狀態都可能在過去這半年逐步累積及瓦解我們自身的壓力因應能力,這些焦慮也可能從睡眠狀況變差、因情緒暴飲暴食、因家人關係緊張產出暴力行為等直接導致焦慮症或恐慌發作,也可能伴隨焦慮引起的生理疾病例如大腸激躁症、胃食道逆流、圓形禿等,若有類似情形時,民眾應該尋求相關心理協助。

「心理諮商」在後防疫時代更顯得重要也更能發揮功能,無論在校園、社區還是醫療院所,諮商心理師可以陪伴民眾在生活、工作、關係當中解構及重構日常,從打亂過往秩序的疫情管制生活中解構困境,進而轉向重新建構「防疫新生活運動」,消除當時搶購口罩衛生紙的焦慮不安到組織自我安頓、關係安好及調整秩序的後疫情生活。

民眾若有需要,請至馬偕協談中心預約心理諮商、婚姻治療或家族治療,讓諮商心理師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