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森
我在2007及2014這兩年帶領行動醫療團前往吉里巴斯。2007年那一次,除了我以外,團員有心臟內科藍偉仁醫師、眼科劉宗學醫師、護理師張惠玉、王美洲及國合會督導陳志福牙醫師。吉國雖然人口較少,設施較為落後,但那種情境對我而言就像是我小時候民國50年代台灣的醫療環境。
行動醫療團成立之初,前幾團的出團任務並不是只有努力的「看病人」,因為病人永遠看不完,其實更需要建立他們的醫療作業制度。那時沒有「病歷管理」概念,看病紀錄便寫在一張紙上,下一次返診時,只有跟診過的護理師有辦法憑記憶找出他的病歷紙。
醫療團並非單純醫療支援,還需考慮當台灣人回去後,吉國的醫療水準是否還是回到原點?
因此,國合會陳志福醫師建議不用在醫療的「量」作文章,倒是可考慮以衛教、見習、交流演講方式來訓練當地醫護人員,長期提升當地的醫療能力。並且WHO 賦予的任務最重要的是疾病與公共衛生調查,而非個別疾病的治療,當地疾病仍需當地醫療體系自己解決。
吉國三大疾病:風濕性心臟病、白內障及中耳炎
在吉國很少有感冒病人,也很少使用抗生素,常駐醫師以內外婦兒科為主,其他科就多為不定期的需求支援。而吉國的三大常見疾病為:風濕性心臟病、白內障及中耳炎。
在吉里巴斯常見風濕性心臟病的病人,這令我想起民國70 年當實習醫師時,常跟到心臟外科為風濕性心臟病人置換瓣膜,但這類疾病在台灣已經消失一段時間了;而近赤道的吉國陽光極為強烈,造就了白內障的高發生率,因此眼科醫師也成為海外行動醫療團支援常客。我是耳鼻喉科醫師,門診中最常見的是
中耳炎耳膜穿孔流膿,發生率高又不容易好。
仔細探究肇因,才發覺原來他們許多小孩很喜歡由一座兩三層樓高的鐵橋跳入海水內,壓力差及不衛生的海水使門診病人一半以上都是中耳炎。
2007 年出團時剛好遇上台灣雙十國慶日,大使館竟然希望醫療團也安排個國慶節目。當時怡吟副主任便安排大家表演台灣山地舞,從出發前便密集特訓苦練,請還到院內賽德克族劉美婷姊妹指導,我們那一團的兄弟姐妹們為了同心完成任務,可以說是一路上都在練習,雖然比不上吉國當地原住民純正帥氣的
舞蹈,但我們也誠意十足的帶領台灣團和農技團們一起跳出台灣味。
2014 年再次踏上吉里巴斯,各門診待診人數同樣源源不絕,甚至也有來自各個離島的病人。熱情思鄉的農技團還是我們最大的精神糧食與體力支援。經過了七年,這時已經開始有人使用電腦紀錄病歷、農技團種植的蔬菜種類更多了,甚至養起了虱目魚。這一團有神經外科醫師林新曜夫婦在我們任務結束後會繼
續留在吉國擔任長期駐地支援,有林醫師的後援,也使我做耳鼻喉手術後較無後顧之憂。
深植人心的援助
吉里巴斯人民非常友善,樂觀,我們在吉國的付出也建立了極深厚的情誼。來台受訓的LuLu 護理長在我們於吉國服務時邀請全團去她們家作客,跟她的議員父親度過一個更了解吉國生活習性的夜晚。
2007 年10 月初,那時吳念真導演幫外交部拍攝台灣邦交國的影片,剛好來到吉里巴斯,風趣有文人性格又是嘉義同鄉的吳念真導演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看他拿個相機隨機拍攝幾個鏡頭與我們分享,畫面取景比例角度都令人讚嘆,雖然處在同一個場景,我們都拍不出他那樣的味道。當我們看到他們的影片時
才發覺外交的辛苦,各方面都要有能深植人心的援助,農技團及醫療團都是如此。
在吉國我們真的看到了農技團的神力,能夠環保飼養豬雞,大使館國宴要用的蔬菜水果也是無中生有,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技術輸出,實質的改變了這個國家。因斷交,台灣從吉里巴斯撤退對於吉國人民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但無情政客總有被輪替的時候,相信有一天我將再回吉里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