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四十,恩典夠用! 你所知道,也不知道的馬偕協談中心

文/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主任潘美惠

馬偕協談中心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協談輔導室」,當時看見員工、病人家屬照顧病人時,心中的痛苦與哀傷需要安慰與照顧,因此協談輔導室由牧師為主導,提供心理輔導協助。1969年因應社會環境瀰漫的自殺問題,將自殺防治列入工作的目標,同年7月成立「馬偕生命線」,開始提供電話服務,並培訓電話協談的志工群。1975年「馬偕平安線」正式立案,與國際生命線接軌成立「台北生命線協會」,開始成為接受醫院資源協助、但獨立於醫院外的人民團體,後因與馬偕紀念醫院的「身、心、靈」全人信念逐漸相左,因此於1979年遷離馬偕,獨立在外發展。

然而,許多認同馬偕信念的志工與員工,看見社會與醫院仍需要一個幫助人們的單位組織,因此1979 年與「基督教台北家庭協談中心」組織合併,整合助人團隊,正式正名為「馬偕協談中心」。

同年12 月,「馬偕平安線」再次開辦,繼續進行電話諮詢服務。服務團隊最多曾達到7 位輔導員及1 名書記,並有歷屆牧師主任帶領平安線志工為民眾服務。不過1994 年社工師法立法後,協談中心輔導員定位轉趨模糊,並且與院牧部關懷師職責有所重疊,又不具備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專業,輔導員紛紛轉銜為社
工員或離職,協談中心面臨一段黑暗期,此時唯一支撐協談中心的重要業務就是「平安線」的電話協談。

到2001 年心理師法公布,當時僅存的曹淑華輔導員參加2003 年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取得諮商心理師資格,2004 年補進與曹淑華心理師同榜錄取諮商心理師的呂奕熹心理師後,協談中心開始定調以「諮商心理職系」為主要工作成員,同時也開始改革協談中心的工作業務與服務方式,轉向為醫事人員專業的模式,建立當時全國醫療院所唯一具備獨立單位的諮商心理師工作場域。

建立教育訓練模式

2005 年因應衛生福利部醫學中心與教學醫院評鑑,無中生有地建立起諮商心理職系教育訓練模式,使馬偕紀念醫院成為全國參與醫學中心評鑑單位中,唯一全職系的教學醫院。由於歷屆擔任主任的牧師,均能尊重諮商心理職系的專業,並且全力支援,因此陸續開拓了諮商心理師實習教育課程、員工諮商與員工協
助方案、參與性別平等委員會工作、建立諮商心理職系OSCE 實務模擬考試等等,同時仍需兼顧「平安線」志工的招募與訓練。繁忙的業務對當時的人力來說相當吃緊。幸好有上帝的祝福,不僅招募到很厲害的實習心理師參與助人工作,也開始與其他醫事職系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

員工諮商里程碑

2010 年大陸富士康園區爆發連續跳樓事件,許多台灣醫療單位前往協助並提供意見,不過跳樓危機並沒有解除,直到第12 跳後,大多數醫療院所紛紛退出,僅剩馬偕紀念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持續派人前往協助。在當時院長指示下,協談中心心理師團隊與精神醫學科團隊組成任務編組,共分為三個梯次前往協
助,主要工作分三個層面,第一個對基層的員工進行安心教育演講,每人每日需講4-6 場,每場約100 至200 人左右;第二個對大陸在地的三級心理諮詢師進行專業訓練,教導藝術治療、紓壓、會談技巧等等,幫助在地資源發揮功能;第三個對高階主管進行員工協助方案與紓壓教育,從壓力源頭進行分流,解除基層的壓力。

那段時間除週日得以稍微喘息外,每日均是早上7 點交通車接送出門,晚間10-12 點左右才回到酒店,還要開檢討會議,回報台灣。這樣的工作模式持續了一個半月後,評估當地狀況已經不再出現跳樓事件,並且在地資源開始可以發揮功能時,心理師團隊報請院方同意後結束富士康公司的任務。此事件除了因馬偕紀念醫院完全義務協助富士康集團,發揮基督徒助人優先的精神,獲得社會正向的好評與信任外,協談中心也在心理諮商的實務界,寫下員工諮商與員工協助方案的里程碑。此後,心理師角色越趨重要,淡水馬偕協談中心開辦,開始醫療、學校、社區三大面向的整合。

 

醫療、學校、社區整合服務

當淡水協談中心成立後,陸續有上帝安排的路拓展開來。首先是加入安寧病房與癌症中心團隊;接著因為新北市青少年健康專案計畫,而與家庭醫學科合作,投入心理師駐校服務;並因應淡水社區民眾需求,與淡水社區醫學中心一齊在馬偕健康日提供民眾服務,以及支援社區銀髮據點或媽媽教室演講。也因為這
些機會,讓許多醫護人員更加認識心理師的功能,開始會將個案轉介至協談中心,促成協談中心與許多病房合作,例如到血液透析病房與洗腎病人互動,協助婦產科罹患病房產後憂鬱症的媽媽,以及加入疼痛科的團隊照護一環等等。豐富的工作場域讓馬偕協談中心成為全國唯一具備醫療、學校、社區三種不同面向的實習教育單位,吸引全國優秀的實習心理師前來報考甄試,希望能成為馬偕協談中心的夥伴。

協談中心每位心理師均有不同專長,可以服務各種不同類型需求的個案,也讓協談中心的服務面向更多元。協談中心也會不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小團體,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參與,同時因為馬偕紀念醫院對於社會構面的承諾,提供大量資源與經費,也讓我們在各項收費上遠低於一般外面機構,並且對中
低收入戶或有特殊需求者給予最大的協助,只希望能夠照顧到有需要的人。

社會變遷 平安線轉型

協談中心成立四十年,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協談中心回應社會的需求。從數年前開始,就著手「平安線」志工服務內容的轉型準備,由於心理師法通過後,普羅大眾對接受心理諮商不再汙名化,因此使用電話協談的比例漸減,反而是精神疾病個案或是特殊個案的比例迅速上升。然而,志工畢竟非心理專業人
員,又處在看不到對方的電話線另一端,在面對較嚴重的精神疾病個案時,往往很難處理個案情緒的起伏。另一方面,台灣已然進入老年社會,需要主動去關懷的銀髮族越來越多,因此我們希望改被動等待電話為主動出擊,在進行足夠的電話協談訓練後,與社會服務室長照課合作,主動打電話關懷銀髮長者,若有任何狀況可以回報給院內長照單位或居家護理單位前往協助,發揮團隊合作的效能。而在這轉型的歷程中,平安線仍會盡力維持量能,在有限的人力中盡量維持各時段的電話開放服務,直到轉型成功為止。

正如同協談中心部落格上的頁首所放,馬太福音第11 章28 節說的:「所有勞苦和背負重擔的人哪,到我這裡來吧!我將使你們得到安息。」協談中心的成員都深信,我們並非最完美的,但我們都願意盡力協助需要的人,與需要的人共承擔、同得安慰。或許有時候預約不到心理師的時段,或許有時候希望到馬偕協談中心實習但卻名額很少,或許平安線電話老是占線中打不通,請原諒我們能做的總是有限,但請相信我們很盡力,也請相信我們的專業。40 年的歷程變化,讓協談中心體驗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的上下起伏;從不被了解的單位,到相信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而展現在網路、部落格文章、臉書平台的豐沛資訊,
均是我們全體成員用心經營的成果。

從無到有的這四十年,我們看見上帝的一路帶領,而未來,我們相信上帝的恩典依然夠用!◎※

馬偕協談中心網路聯結:請上網搜尋「馬偕協談中心的祕密花園」新家,或是在FB 搜尋「馬偕協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