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陳麒方
一般民眾感冒生病,除了看門診之外,民間還流傳水梨湯、枇杷膏等秘方;此外女性生理期總被告誡要少吃冰品、產後一定要坐月子調理;小兒轉骨與三伏貼,再再皆顯示出中醫是民眾文化、生活的一環。
世界衛生組織將醫學區分成「現代醫學( 西醫)」與「傳統醫學」兩種。傳統醫學又有中醫、阿輸吠陀( 印度醫學,Ayurveda)、優那尼醫學( 埃及、阿拉伯與希臘草藥醫學,Unani Medicine) 三個分支,其中唯一有完整理論、醫學教育、醫療保險體系的,就是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醫不僅存在於華人社會,數千年來一直廣泛應用於漢字文化圈。現今日本稱之為漢醫、韓國稱之為韓醫、越南稱之為東醫,都有健保體系給付,西方亦愈來愈多人接受中醫治療。2015 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更首次頒發給中醫藥類的研究,足以說明傳統醫學研究受到肯定。
現在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讓民眾自由選用中、西醫治療,而中醫的「簡便廉效( 簡單、便利、便宜、有效)」特色,在當前的台灣別具優勢。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有近七成的國人使用過中醫醫療,三成的民眾經常性使用中醫藥。其中最常選擇中醫就診的病況依序是:急性鼻咽炎( 感冒)、月經異常、胃功能性障礙、過敏性鼻炎、慢性鼻咽炎。不論是銀髮族體質調理、成人內科雜病、不孕症、幼兒疾病預防與治療等,中醫師皆可透過「辨、證、施、治」,給予科學中藥或水煎劑,提供方便、迅速、效果佳、無副作用的治療,對於一般內、婦、兒科的衛生保健與疾病治療有相當大地助益。
然而國人往往生病時中西藥雙管齊下、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或是看了醫師,卻擔心副作用而選擇中藥調理,但若沒有經過醫師診療,「自行中西結合」反而可能延誤病情。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身心平衡」的觀念,也促使養生風氣盛行,有助於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隨著慢性病、文明病的增加,現代人在醫療費用的花費日益高漲、跨科別全人照護的概念盛行,本於自然的中醫藥,除了針對人「生的病」,更整體性地將「生病的人」致中和,更是符合時代的趨勢。
醫學本無中西之分,兩者用不同的著眼點在治療人體,既互通又互補。西醫預防醫學與中醫治未病相通、中醫藥可補足西醫治療局限之處。在地球村,累積千年的中醫智慧,透過一包包藥粉、一碗碗湯劑,溝通起東方與西方的邊界,為「健康」做出努力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