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發燒並不會燒壞腦袋

文/馬偕兒童醫院急救加護科主治醫師沈上博

「醫生!我孫女燒到40 度,你趕快先幫她退燒好嗎?我下午帶她去看過診所,吃了藥退燒了,是不是藥物沒有用,怎麼會又燒起來?」半夜時分,阿敏的奶奶牽著她衝入急診室嚷嚷著。醫生慢慢地跟奶奶瞭解了阿敏這兩天的狀況,原來阿敏這兩天有點輕微咳嗽感冒的症狀,今天下午因為燒到38.7 度,已經有去診所看過醫生,吃完退燒藥發了汗,燒退了,活動力精神都不錯,食慾也沒有下降。

發燒,其實是身體免疫力在抵抗感染身體的病毒或者細菌的表現。身體的體溫增高時,可提供體內免疫系統有較好的對抗病原的環境。然而老一輩的人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燒到頭殼壞去。」因此造成一般人對於發燒的恐懼和錯誤觀念,認為發燒就是不好的;發燒就一定要使用退燒藥物;燒退了若又再燒起來一定有問題,不然就是吃的藥物沒效。其實只要了解發燒的根本原因及照顧原則,發燒本身並沒有想像中的這麼恐怖。

測量孩童體溫的方式最常見的有三種:耳溫( 正常溫度35.7~37.9℃ )、腋溫( 正常溫度35.0~37.0 ℃ ) 和肛溫( 正常溫度36.2~37.9℃ )。其中腋溫是測量體表溫度,因此較為不準確。測量體溫的工具比較常用的則有耳溫槍和電子體溫計。傳統水銀體溫計因有環境污染和中毒的危險性,從2011 年7 月起市面上已經禁止販售了。

造成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黴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和血液疾病。這些五花八門數不清的病原,還可以以各式各樣的臨床症狀表現,包括感冒、中耳炎、扁桃腺發炎、腸胃炎、泌尿道感染、腦膜炎……等。因此,小孩發燒時,仍須經由專業的小兒科醫師診察後,依其判斷給予適當的治療。

然而,發燒並不會只看了一次醫生,吃了一包藥物就馬上痊癒,不會再燒起來。一般來說,根據病原的不同,發燒時間大多介於3~5 天,有的甚至可以高燒持續到7~14 天之久;體溫的高低也會有所不同,從輕微感冒的38 度,到流行性感冒的40~41 度都有可能。

小孩發燒期間時,應注意其「退燒時」的精神活動力和食慾;發燒時出現倦怠感的是正常表現;但是如果體溫回到正常範圍時,活動力還是很不好,有持續嗜睡且拒絕進食,甚至是發燒合併抽筋的情形,這種情況便是屬於比較危險的徵兆,應儘早回診。否則通常建議以連續3 天都有發燒、退燒情形再至原診治醫師處覆診,以利病情變化的掌握和治療的延續性佳。

最後還要提醒辛苦的爸爸媽媽們,如果家中同時有兩種退燒藥,建議使用完一種退燒藥後,觀察1~2 小時,如果燒還沒退,才使用第二種退燒藥,避免兩種不同退燒藥物過於接近使用。只要掌握上述發燒照顧的原則,相信在寶貝們突然燒起來時,爸爸媽媽就不會手忙腳亂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