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病人有的已當阿嬤、有的熬過輕生之慟重回生命軌道,病人稱:「董醫師不只修復我的外表,也修復我的心靈」
文/黃筱珮
時間拉回2015年6月27日晚上8時32分,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發生粉塵爆燃事件,釀15死、484傷悲劇。距離八仙最近的淡水馬偕醫院第一時間就送來大量傷患,而台北馬偕又是全台第一家燒燙傷中心,當晚共收治83名個案、其中61名住院、29名重症,相當於快要一年的個案、在一夜內湧入,當夜坐鎮調度的指揮官、人稱「董爸」的外科部主任董光義(左圖右1),帶領醫療團隊緊守崗位,修補的不只是傷患破碎的傷口、更鎮定了整體社會的傷痛。去年12月獲頒內政部「台灣真英雄」獎。
想起那個恐怖之夜,燒燙傷界的「老兵」董光義說,這是從醫30 多年來最震撼的一夜,「嚴重燒傷的病人一直來、一直來,從沒看過這種場景」,幸好絕大部分傷者在搶救下保住一命、回歸學校社會。但向來謙卑的他不居功,他讚:「所有醫療人員都是英雄、傷者展現強大生存意志、勇敢重生,更是英雄中的英雄!」
董大成之子 1家3個小孩都從醫
董光義( 前中) 的父親是知名醫學學者董大成( 第二排左)。
一頭白髮的董光義,57 歲,父親是已故生化學學者、台大名譽教授董大成,畢生貢獻於醫學基礎研究、教育及社會公益,在學術上成就卓著。董光義說,或許是受到父親影響,他們家5 個孩子都從事醫療相關產業,其中有3 個是醫生。
董光義是台灣早年少數投入燒燙傷領域的整形外科醫師,「當初選整形外科,因覺得整外是比較不會面臨生死的科別」,他雖然明白選擇當醫生這路,面臨生死無可避免,還是希望能少一點。只是沒想到,結束住院醫師生涯要升主治醫師時,馬偕紀念醫院內缺少燒燙傷重建專長的醫師,董光義幾經考量,決定投入這個「較冷門也較辛苦」的整外次專科領域,常常要面對嚴重燒燙傷病人一送進來就是生死交關,必須跟死神搶命的場面,這是始料未及的。
當醫生,很難面對全力搶救之後,病人仍然撒手人寰的結局。進入燒燙傷救治的領域後,董光義學習釋懷,燒燙傷患者的病情變化大,隨時可能因感染、敗血症急轉直下,「就是盡全力救治,沒辦法就是沒辦法了。」
董光義(左一)很感念馬偕醫院,讓他能專心投入燒燙傷的醫學領域。
30年陪著病人重生、變老
「一下子30 年就過去了」,董光義在醫院裡也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演進,早年馬偕一年約收治300 位嚴重燒燙傷的患者,現在一年不到百位,且嚴重程度也不若從前,工安事故、火災爆炸或是避免兒童燒燙傷的預防機制和觀念都進步了。
台灣早年沒健保,如果家裡有一個小孩燒燙傷,等於這個家就要賣房子、傾家盪產,才有機會救活、展開漫長的復健路。董光義也長年擔任兒童燙傷基金會的董事長、副董事長等職務,在醫療的專業之外,一路關心陪伴這群浴火的孩子。
董光義說,這個工作的回饋很直接,因為這樣,才有辦法在經常得見到「皮肉分離」的撕心裂肺痛楚之中,30 年如一日的堅持。「那種回饋就是,你以為救不活的、全身80% 燒燙傷的患者,現在已經是3 個孫子的阿嬤!還有因為失戀自焚、燙傷面積達到90% 的女孩,經搶救後,重新回到社會、成為餐廳的員工!」
「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2、30 年前被救活的患者回診,看了很感動、很有成就感。」也因長期關注這些傷友,董光義知道,嚴重燒燙傷對生活衝擊很大,活下來、功能恢復已是不易,傷疤的臉要給人家看,蜷曲的手要伸出來,要更大的勇氣,希望社會多接納傷友,真心接納與支持對他們很重要。
他的義行讓許多傷友感動,在八仙塵爆中全身燒傷面達超過90%,浴火重生、被稱為「奇蹟男孩」的呂意銘就曾公開表示:「董醫師不只修復我的外表,也修復我的心靈。」道出對董光義的感念之情。
八仙塵爆夜「急診門都關不起來」
回想從醫以來, 最大震撼莫過於2015 年6 月27 日那晚,「那天我在家裡休息,接到院方電話通知有八仙粉塵爆燃事件,本以為只有5 個、10 個病人,沒想到病人一直來、一直來,才知事態嚴重,傷患把急診都塞爆了,隨之而來的是3 個月的長期抗戰!」
董光義說,當時真沒想到事故這麼嚴重,穿著涼鞋就趕到醫院。淡水馬偕是最接近事故現場的醫學中心,第一時間大量傷患湧入,緊接著台北總院急診也擠進大量傷患,當晚兩院區共醫治83 名傷患,其中61 人住院,一晚進來的燒燙傷患者超過全年醫治量的一半,「急診的門都關不起來了」這景況讓他永生難忘。
身為急診室現場指揮官,董光義指揮調度現場檢傷分類、緊急救治、資源分配、安排病床等,並積極向衛福部爭取皮膚和藥品。「仿佛是院史中記載當年遠街爆炸案的情境」,打開供應室大門,把備用的傷口敷料全拿出來用,兩院區急診室完全超飽和,緊急召回醫護、醫技和行政人員共500 名,院長和副院長也親自坐鎮。
「我曾經在演習時擔任大量傷患救治事件的現場總指揮,可是真正事故發生,『那跟演習的場景完全不同』,這樣的事,是空前,希望永遠不再發生。」董光義說。
他回憶,當天直到半夜2 點,傷患經過處理轉送病房,急診室才靜下來。整外醫師開始要去巡病房、為傷患輸液、從深夜到天明,沒人能闔眼。隔天一早召開緊急會議,開始分配工作,8 位整外主治醫師、4 位住院醫師,誰負責哪些傷患,開始長達3 個月的抗戰,3 個月後傷友的狀況大致都穩定下來。「那3 個月,大家好像都回到住院醫師的時代,以醫院為家。」
傷患死亡率低 期盼健保制度有所改變根據馬偕統計,八仙事件發生後,到同年10 月底,共進行超過300 台手術,兩院區住院的61 位患者,除1 人不幸因呼吸衰竭死亡,其餘傷友都逐步脫離險境,並在同年11 月13 日前全部出院。
總計八仙塵爆事件,499 名平均燒傷面積大於40%的病人,死亡率3%,創下世界最低紀錄,多位參與救援的醫師受邀到美國、新加坡、歐洲等處,分享醫療經驗。
董光義認為,社會資源的大量投入是最關鍵的因素,衛福部承諾「錢不是問題」,醫療團隊因此敢大量使用像是大體皮膚、白蛋白等原本健保給付門檻高或根本不給付的醫材,另外像是有效的皮膚擴充技術供患者使用,還有許多離職的護理師與整形外科醫師都主動回院幫忙開刀、換藥。這些都是壓低死亡率的關鍵,人性溫暖是他最深的感受。
全心投入八仙塵爆搶救,董光義獲頒「第一屆台灣真英雄獎」,他感謝醫院的提報讓他有機會獲獎,但其實大家都是英雄,所有治療的團隊都是英雄,病人也是英雄,這絕對不是一個人可以成就的事。
他強調「做醫療工作,救人乃是天職」,這個獎項是獻給各醫院在救治八仙塵爆傷者的醫護團隊與在背後支持的家人們。
董光義也真心希望,健保可以從這次事件學到一些經驗並且改變,台灣的健保制度是政府經常拿到國際去宣揚的政績,但從醫療人員的角度看,這是政府壓縮醫療人員的所得、工時所換來的成就,健保嚴格來說不是健康保險,而是社會福利的路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保重病不保小病」才是合理。惟有如此,所有傷燙燒患者都能讓八仙塵爆傷患一樣,得到最妥適的照顧,不必面臨健保核刪、醫療綁手綁腳的困境。◎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民報」2017/1/4〉
HERO@TAIWAN 甄選精神
http://event.setn.com/2016herotaiwan/abou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