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內的蝴蝶效應 專訪吳培甄醫師

文/淡水馬偕醫學研究部研究助理李宜瑾

訪談主題期刊:Long-Term Risk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fter Advanced AKI.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5 Mar 6;10(3):353-62.

這次訪談的期刊屬於腎臟疾病的範疇,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培甄依據健保局數據庫中的資料,以特別設計的統
計方法,去找尋不同疾病之間關連性的蛛絲馬跡。雖然期刊內文中有大量的統計圖表,但在吳培甄醫師鉅細靡遺的解說之下,枯燥嚴謹的學術期刊內容變得更加貼近生活常見的視野,也讓讀者能清楚看見研究結果背後所暴露出來的隱憂。

目前在因「慢性腎衰竭(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與「末期腎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接受長期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俗稱洗腎)的患者身上,可觀察到有極高比例伴隨上腸胃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UGIB)的症狀;反向觀察則發現,同樣都有上腸胃道出血症狀的患者,罹患末期腎衰竭者的死亡率比未罹患者更高出許多。

許多研究都指向這是因為要使用抗血小板(Anti-platelets)與抗消化道潰瘍(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不含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等藥物,其中的抗凝血因子與消化道潰瘍作用因子相互作用衍生的結果。

短期急性腎損傷亦提高上消化道出血風險

類似的情況也在急性腎損傷(AcuteKidney Injury, AKI)需要短期洗腎的患者身上觀察到。急性腎損傷時,為了救命,往往直接洗腎。雖然僅是短期洗腎,腎功能恢復後,即可出院,但是後續臨床上的追蹤上卻發現,腎臟損傷雖是暫時性的,卻仍然無法完全復原至未受損傷之前的狀態,並且似乎這些病人在未來發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的風險較高。然而這樣的病例尚無太多文獻討論,因此吳培甄醫師決定將研究重點放在探討短期急性腎損傷是否與慢性腎衰竭與末期腎病類似,會提高未來罹患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並觀察是否也會影響病人長期的存活率。

為確保分析數據的精準度,吳培甄醫師從健保局資料庫中選出18 歲以上發生急性腎損傷需要短期洗腎的患者,經由適當的配對,與沒有發生急性腎損傷或洗腎的患者作比較。結果指出,相較之下急性腎損傷患者在出院後仍有很高的上腸胃道出血與死亡風險。

雖然此研究結果其中的關連性仍未釐清,主要受限原因有:(1) 健保資料庫內對慢性腎衰竭病歷紀錄仍有未詳盡之處,因此在分析上略有不足。(2) 沒有分析潰瘍藥物用藥劑量與頻率以預測在急性腎損傷後的上胃腸道出血情況影響,因此無法確定兩者間的關連性。(3) 健保資料庫中沒有包含患者是否抽菸的記錄( 抽菸已被證實是上胃腸道出血的風險因子)。

以上的限制雖導致研究因果關係無法確定,但大致可推知,在急性腎損傷後,大量服用不含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將會增加上胃腸道出血的可能性;腎臟損傷造成的炎症反應為全身性效果,因而影響消化道修復機制而造成潰瘍出血;而上胃腸道出血本身又是急性腎損傷之後死亡的顯著預測指標。若無法止血則會使因發炎或體液容積不足導致腎臟負擔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更加棘手。

洗腎沒有回頭路 愛惜是上策

吳培甄醫師對此表示,國人長期不良飲食與用藥習慣導致腎臟病已成國民病,雖然相關的衛教已很普遍但仍無法深植人心。並且患者一旦開始洗腎,就再也沒有回頭路,除了移植腎臟之外別無挽救之道,只是腎臟捐贈量相對於需求實在太少,與其等候移植,倒不如從源頭做起,好好愛惜自己的腎臟。「畢竟,腎臟是無法再生的重要器官啊!」吳培甄醫師語重心長地以這句話結束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