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開—談精神科日間照護

■日間照護護理組長劉智如

在馬偕工作近20年,不知道有一個病房叫日間照護,更別說日間照護是照顧什麼樣病人,直到踏進日間照護,才發現那是與傳統印象中精神科病房及護理照顧,有天壤之別的差異,在裡面絕對找不到飛躍杜鵑窩的電影場景,或是暴力相向的情節,而是充滿著溫馨快樂的病房單位。好奇吧?

專業的團隊指導

1999年10月,為了提供精神病患更好且更多元化的服務,於是成立精神科日間照護病房共35床,到現在已經增加為53床。當中有一組陣容堅強的精神科醫療專業團隊,團隊中包括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社工員、職能治療師等,還有一群熱心奉獻的義工們投入其治療課程中。

醫院與社會轉運站

日間照護與傳統的24小時全日住院不同,就是讓經神症狀穩定的病人,白天來醫院接受治療,晚上則回家過家居的生活。如此可減少因為全日住院引起的不良症狀,又可降低機構化,減少醫療支出,也增加病人對疾病的了解與適應。

因此當疾病穩定後,對病人的治療方針是,以藥物治療為基礎控制病情,提供具有高度包容性與支持性的治療環境,除了傳統的個人心理治療、諮詢外,還有以病患需求的團體治療活動,透過不同的團體活動讓病人及家屬從中學習。

所以日間照護是住院與社區生活的轉運站,更可提供精神病人家屬喘息的機會,提升病人的調適力和獨立能力、教導社交技巧,培養興趣學習安排休閒活動,並提高對抗壓力的脆弱性及提供社會資源,促進病人回歸社會的前哨站。

每日團體活動針對內容的不同,大概可分為討論性團體、活動性團體、工作性團體。

討論性團體

是一種開放性討論及衛教的團體,病人及家屬分別與不同的工作人員,針對不同的議題進行討論,例如:病人與醫師針對疾病過程、症狀治療及藥物使用做討論;病人與護理人員的討論,包括症狀的處理、疾病的衛教、日常生活注意事項、藉由護理人員提供藥物知識及諮詢,讓病人正確且持續的服用藥物;其他還有家屬與工作人員的座談會,經由彼此溝通與學習問題解決,經驗分享並提供家屬各種不同的資訊,教導如何運用社區資源。

活動性團體

是病人藉由參與治療性活動,來學習與人相處或自我生活的調適,例如:自我概念成長團體增進自我認識,加入社交技巧訓練,提高患者溝通與表達能力,增進人際關係的技巧,改善人際關係,發揮社交功能,也加強就業諮詢增加應對能力。

書畫團體訓練手部肌肉,細微協調,陶冶性情;體能活動主要是以健身為主;音樂治療是讓成員藉此發洩情緒,經由互動了解成員內心世界,訓練自我表達,內容有卡拉OK、詩歌教唱、音樂欣賞。

烹飪訓練是生活技能(獨立生活能力)訓練,內容有烹煮、品嚐,由準備採購到製作、整理場地、訓練居家烹飪。獨立生活訓練在強化生活適應能力。休閒生活之安排與適應,學習與家人應對及生活問題處理。

工作性團體

是在保護的環境下,病患實際參與工作,賺取少量薪資,體驗真實工作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習得一技之長,類似代幣制度,病人做得好給予獎勵,可從做中增加病人的學習動機。

有販賣團體,內容包括採購、製作、販賣、善後、會計等工作。

位在台北院區福音樓三樓「喜樂咖啡」,相信有許多人不陌生,那是一個學習及實習的場所,那裡的咖啡、餐點、是每一位病人,一早辛苦努力的成果,如果你在購買時,發現動作慢些,請您有耐心稍等一下,對我們而言,或許是簡單的步驟,但是對他們而言,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挑戰,但是他們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提供最好的服務,也請您給予友善的讚美及鼓勵。

溫柔的心需要你體會

他們雖是精神病人,但是在藥物控制下,藉由團體活動中,與正常人的生活及情緒反應一樣,只是行為較退縮,因為害怕被傷害,藥物的副作用讓動作反應稍慢,但是他們卻一樣有顆溫柔體貼的心,在團體中彼此相互關心、互相協助,還有許多富有創造的想像力。

這就像是一個大家庭,有歡笑、有分享、每天跟工作人員一樣趕上班打卡,下班回家也有家庭功課要處理,生活是充實忙碌且有寄託的。所以這是充滿著溫馨快樂的病房單位。

鼓勵是最好的支持

日間照護是提供春天的環境,而每一位病人就像杜鵑花的柔軟嬌弱,如果要讓她們開出美麗花朵,是需要大家施與鼓勵、讚美的肥料,接納他們內心的不完美,更需要大眾社會支持,可以奉獻時間及專長來義務教學,或是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在生命旅途中重新站起來,勇敢往前走。

那麼,杜鵑很快就會開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