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我所參與的八仙塵爆事件

文/臺北總院公共事務課楊喻淳

去年的6月27日晚間,還在友人喜宴現場,從媒體推播的快訊得知八仙樂園發生爆炸案,十多人受傷送醫。我心想,離事發最近的醫療院所是淡水分院,分院同仁要辛苦了,但應該還在可以處理的範圍。當時還未認知到這將是一場影響我們接下來3個月以上的意外……

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後,院長室潘雅卿主任、王紀葳課長和我用最快速度在急診櫃檯集合,以最不影響現場作業、資源及動線的方式,統計送至臺北總院的傷患清單及資訊,回應如潮水般湧來的媒體電話。當時仍有幾位無名氏傷患,因為已經緊急插管送往加護病房救治,若出現想找失聯家人的焦急家屬,除核對姓名,我們甚至請病房協助確認傷患特徵,用點頭搖頭的方式問出住哪裡、身高、體型等資訊,幫助一家團圓。

是夜,我們離開急診時已經凌晨3 點鐘,心情很沉重。雖然對馬偕的燒燙傷團隊深具信心,但如此大量的嚴重傷患,會為所有線上同仁帶來多麼沉重的負擔,完全不敢想像。

接下來則是長達4 個多月的急性救治期,醫護團隊全力投入救治,看到醫師利用開刀空檔睡攤在開刀房或是利用空檔在病房椅子打瞌睡的照片,覺得不忍卻也只能口頭問候「有沒有吃飯」、「有沒有休息」,表達身為行政人員的關心及支持。為減輕臨床護理人員的行政作業,公關人員也肩挑起彙整兩院區病人動向、更新燒傷面積的任務,每天兩次回報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緊急及災難應變指揮中心(EMOC) 及院內相關主管。

至於醫院公關的主業—媒體溝通,紀葳和我持守醫院的媒體溝通原則:維護病人隱私、以救治病人為絕對優先。也因為了解這群傷患的醫治需要大量團隊的投入及協助,我們不斷蒐集合適題材後再以團隊方式對外發布新聞訊息,而非消費傷患的個人故事,如:遇上意外而就地發揮急診精神的馬偕急診護理師團隊;動員社工
團隊、精神醫學部團隊、關懷師團隊,協助病人及家屬心靈層面的需求;來自各方的熱血醫護人員組成每日換藥小組,效率換藥減輕病人不適;即早介入的專業復健團隊、功不可沒的義工團隊……等。

這段期間的公關任務也是充滿機動性,7 月下旬的某一個禮拜日,在教會參與主日活動的我,臨時接到外科部董光義主任的電話,得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燒燙傷中心醫療團將在兩小時後來院,為了探視唯一的美籍傷患,且已有媒體得知行程。電話一掛也只好向醫院飛奔。

在塵爆事件期間,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醫院為此召開動員會議,院長、副院長、醫護及醫技團隊、藥劑、物資供應、社工、院牧、公關等近百人,針對目前及預想問題提出討論及解決方案。這是我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會議,也有幸見證何謂馬偕精神,說兩個小故事:為考量照護品質及同仁工作負荷量,將傷患(尤其是重症傷患)分別安置於不同病房,燙傷中心的媺媺護理長整夜未闔眼地做出燒燙傷護理手冊,幫助未曾有過燒燙傷照護經驗的同仁能有實務經驗的參考資料,用最快速度上手照護作業;又因為燒傷患者需要使用大量燙傷藥膏,藥劑部同仁建議醫護團隊優先使用庫存台廠藥膏,但在醫師反映原廠燙傷藥膏效果較好後,那時楊育正院長現場裁示:「既然原廠藥膏對病人比較好,那就趕緊採購,台廠藥膏就算放到過期也沒關係。」聽聞裁示的我,在角落默默紅了眼眶,這就是所謂的「以病人為中心」吧!

時間過得很快,塵爆也要滿一年了。在急性救治期過後,我偶爾會跟塵爆專責個管師關心現況,從燙傷復健聯合門診到日間燙傷復健中心的設置與人力安排,也得知醫護團隊真的投注非常多心力在這群孩子身上。以至於「521,出發!」的路跑並不只是單純紀念事發週年,團隊將其賦予濃厚的復健意義,也讓傷友家屬一起驗收這些日子以來的復健成果,期待所有傷友能夠勇敢地再出發。

路跑過程中,一位陪跑的媽媽告訴我,「馬偕揪好膽!竟敢舉辦路跑活動,連我們( 包含傷友本人) 都不相信可以完成。」但是,孩子們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你們真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