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醫療團見聞

文/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六年級學生莊馥璟

坐在顛簸的小巴上,這天我們要前往「勃生」,一個位於緬甸首都仰光西南方的鄉鎮,一路黃土泥濘使得前途變得漫漫無期,剛發生過水災的地區路面上沒有積水已經是恩賜,又怎麼能想要它平順如柏油。

清晨6 點出發的我們到達當地已經是下午1 點多,遠遠就看到活動中心內外擠滿了等待看診的村民,門樑上早在數周前就貼著馬偕醫療團海報告訴村民即將有義診活動,3 位醫師的姓名和科別用緬語寫著,旁邊伴著馬偕紀念醫院院徽好不耀眼。在徐主任、宛蒂姐和怡吟姐的指揮下,我們匆匆搭好檢傷區、3 個簡陋看診診間,以及一個領藥區就開始今天的看診。

看到一半,看診的順序亂了。因為有些村民想要把握這難得的醫療機會加號,雖已明確地告知當地村長我們看完還要趕到另外一處義診,當地居民仍太過熱情,沒有領到號碼牌也要看診。這般情景讓我有些五味雜陳,如果村民住家旁邊隨時都有診所,就不需要這樣拼了命地把握機會。

在緬甸,大家的門診病歷都是自己帶回家的,因此有的病人帶著之前求診的病歷過來看診,翻閱病歷大略可在潦草的字跡中辨識出哪些是英文,勉強看出寫的是怎樣的診斷。

在這個距離仰光8 小時的鄉村,有個爸爸拿了她孩子因氣喘咳嗽在仰光就診的病歷給我們參閱,看著孩子我覺得好心疼,心疼她每看一次診,都要全家舟車勞頓8 小時顛簸一趟,對比臺灣,其實我們真的應該感到富足。

緬甸這趟難得的體驗讓我永生難忘,難忘的不只是那間霉味旅社、病人臉上為病痛所苦的神情,還有義診的無奈。或許是家屬對於臺灣醫師期望很高,把家中腦性麻痺、因遺傳疾病發展遲緩的孩子都抱了過來,然後期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但是我們能做的卻是很少,甚至什麼也不能,結實的沮喪感一湧而上壓著心頭。

緬甸落後的村落強烈的凸顯出偏鄉醫療的重要性。醫療無國界,甚至也沒有宗教的區別,即便語言不通,病人臉上的苦痛敲醒我習醫的初衷,帶著這樣的經驗,我知道能做的雖然有限但是至少我們並沒有因為有限就不去付諸行動,而長期耕耘會是對於當地更有幫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