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六年級學生黃馨瑩
以前曾經參加過幾次海外志工,對於海外醫療充滿了憧憬和嚮往,總想著有朝一日要成為其中一員,感謝醫院讓我在學生時代就能完成這個心願。
這次是我第二次踏上緬甸這塊土地,除了懷念這裡的民情之外,也多了幾分情怯。「到達偏鄉以前,我們對於貧窮都只侷限於想像」,緬甸告別鎖國政策之後,變得繁榮的區域也只在仰光及觀光勝地,實際看見貧窮的模樣,衝擊著實劇烈。
在前台向村民們宣達衛教事項,台下民眾雙眼盯得直愣愣,他們不時附和般地討論並且回應台上的我們,有種立即見效的成就感;在跟診當中,語言不通的狀況下我們必須仰賴翻譯們的協助,而在小病人們身上,我們更需要靠肢體、眼神等非語言溝通來贏得信任,在他們敞開心房伸出雙手跟我們擊掌的瞬間,他們的笑容就像掃除疲憊感的特效藥一般療癒人心。
You are different, not weird
照片中的小弟弟本身有右心症,和大家的不同讓他變得沒有自信,學長細心檢查之後,肯定地告訴他,他非常健康,只是比一般人稍微特別一些。在學長講解完之後,他總算是一展愁眉,開心地和朋友們玩耍去了。
再次感謝馬偕紀念醫院讓我們實地去了解在醫療資源貧乏的現狀,除了更加珍惜自身所擁有的便利醫療、生活資源以外,也從別人的需要看見自身的責任,進而發現自己的不足且明白義診的限制。行走在醫療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謙虛地體悟我們並不是全能的,在絞盡腦汁想著要如何幫助病人之後,仍可能遭受無法作為的無力感,但是至少我們已經盡己之力,全心為病人著想。而參與義診的學長姐是我們的學習典範,在一個病人數量眾多的高張壓力之下,他們心無旁鶩地幫每個病人問診、做身體檢查,臉上完全沒露出疲憊的神情,這大概就是熱情使然吧。
像是埋下一顆種子一樣,我期許自己能夠帶著從此次義診所獲得的正向能量,繼續努力完成醫療這條養成道路,並且能夠在行有餘力、貢獻所長之後,再次參與海外或偏鄉義診,如同馬偕博士一般的愛心,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往那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