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癌症篩檢

文/台北總院癌症中心劉景萍副主任
癌症是32年來十大死因的首位,因此,政府近幾年不斷開始推動癌症篩檢,期望未出現癌症病兆就能早期診斷出癌前病變或癌症,以提升癌症的治癒率與存活率。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動免費四癌篩檢,包括口腔黏膜檢查、糞便潛血篩檢、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攝影等。從2013年癌症死亡人數統計數字,男性為27,883人,為女性的1.8倍,男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前列腺癌等(衛生福利部,2014),以下分別針對男士常見的癌症別的篩檢進行說明。

肺癌
肺癌於國內的報告五年存活率約15.9%,一半以上的病人在肺癌診斷時癌症分期已經是末期,雖肺癌的整體病程預後不佳,但若能夠及早發現並治療,第一期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可上升至60%左右,2002年起許多學者開始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病人的觀察性研究,部分研究發現可以降低肺癌的死亡率,因此針對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如年齡在55歲至74歲、仍在抽菸或已經戒菸不超過15年、抽菸史大於或等於30包/年的人,可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進行肺癌篩檢,研究顯示因早期發現能降低肺癌20%死亡率。

大腸癌
大腸癌腸胃道及腹部的癌症早期症狀亦不明顯,通常出現腹部不適、吞嚥困難或排便型態改變才警覺並就醫,但疾病卻常已進展至中末期。首先由最常見的大腸癌談起,台灣大腸癌多發生於50歲以後,目前政府亦針對50至75歲國人提供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目前統計約每篩檢300名民眾,可發現1名大腸癌;每篩檢30名民眾,就可發現1名有大腸瘜肉。由於90%的大腸癌是由瘜肉轉變而成的,如發現息肉並將其切除,就可以阻斷其進展為大腸癌;但若個人或家族有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肝癌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是肝癌最主要的高危險因子,因此建議帶原者需至少每6個月進行追蹤檢查。
1980年起超音波檢查加上血液中甲型胎兒蛋白(AFP)之檢測,成了診斷肝癌最重要的利器,但有些民眾只單純做AFP檢驗,但AFP於非肝癌之肝炎、肝硬化、生殖腺腫瘤及懷孕者,也會有升高的情形,且約有百分之十五的肝癌患者,AFP正常或未顯著增高,因此只接受甲型胎兒蛋白檢測對肝癌之早期發現不一定有效,高危險群者仍須定期至門診追蹤,由醫師依據病人的狀態進行檢查安排。

食道癌
對於近年來日益增加的食道癌,病人多數是因發生吞嚥問題,或因腫瘤轉移其他症狀去求診,少數的人是在進行身體檢查或其他疾病接受檢查,意外發現食道癌。常見的檢查方式為內視鏡或食道鋇劑攝影。食道的下方是胃部,胃癌早期症狀與消化道潰瘍相似,故早期發現更不容易,因此建議在生活習慣具有多項危險因子的人,如慢性胃炎、免疫力差、惡性貧血者與家族血親有胃癌的人都應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另平日常吃燻烤、醃製食物或是環境危險因子存在的人,應請教醫師定期檢查。

口腔癌症
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高居男性腫瘤死亡原因第4位,占所有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6位(衛生福利部,2014),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至70歲之間,過去多被視為中年以後才容易罹患的口腔癌,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
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嚼食檳榔、吸菸、喝酒、陽光照射、蛀牙、不當的假牙、不良的口腔衛生等,其中若有吸菸、喝酒加上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23倍!有些民眾以為市售的檳榔只要不含白灰、紅灰等材料,就不易導致口腔癌,但實際上檳榔子(無任何其他添加物)因其含多酚類,會促使口腔黏膜細胞合成膠原蛋白質的量增加,使膠原蛋白在黏膜下過量纖維化及堆積而硬化,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症,這就是癌前狀態。在咀嚼檳榔時,會釋出檳榔鹼、檳榔素成分,在口腔中會被硝化(nitrosation)而產生亞硝基胺,這些硝化衍生物可誘導實驗動物產生腫瘤,對人類口腔纖維母細胞有細胞毒性,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公布嚼食檳榔會導致癌症。
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除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同時透過篩檢醫師提供衛教服務,幫助受檢者戒除嚼檳榔與吸菸行為,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早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僅有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主要依賴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經直腸超音波等檢查。需注意的是,部分民眾僅接受PSA抽血檢查作為攝護腺癌的篩檢,這目前仍有許多的爭議,因PSA超過正常範圍,並不代表一定就罹患攝護腺癌。
因引起PSA上升的情況有:良性攝護腺肥大(增生)、攝護腺炎、泌尿道感染、最近接受過攝護腺的治療等等,因此可發生過度診斷,並且不是所有攝護腺癌都相同,有的腫瘤生長緩慢,多年仍局限在攝護腺;有些則生長快速、具侵襲性,且會迅速蔓延到其他器官。雖然目前對PSA能否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有不同的看法,美國癌症協會及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仍支持男性都應該從50歲左右開始做PSA檢驗,並接受泌尿科醫師的檢查,針對病人個別的情況,決定是否應用PSA作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對病人提供PSA篩檢的資訊,追蹤PSA的速率,考慮種族的因素、家族史、注意到病人排尿方式的改變、定期做肛門指診;根據這些原則施行,攝護腺癌的篩檢將會對病人是有益處的。
「聽癌色變」是臨床上病人對於被診斷出癌症常見的反應之一,但也不乏有高危險群或需追蹤檢查者,因擔心疾病被發現而有逃避不願接受檢查的心理反應。另外也要提醒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精準,因此,除定期健康檢查外,如有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仍須儘速就醫檢查,由專業醫師給予最好的就醫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