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負劃時代重建任務的吳再成院長

文/台北總院院牧部鄭頌苑主任

吳再成醫師1927年生,台大醫學院畢業,1951年進入馬偕服務,期間曾擔任內科主任,也曾前往英國、美國等地深造,1972年被賦予醫務副院長重任,1976年,在醫院正陷入危機與困境的當中,被任命接任院長職務。

吳醫師的父親是虔誠基督徒,早期是彰化醫館蘭醫師的學生,學成後回到屏東潮州開業。吳醫師自幼即經常觀察父親為民眾服務,看他為病人看病、開刀,也常看到原住民成群帶著病人下山到診所求醫,父親體貼他們的經濟困境,就都不收醫藥費用,所以,原住民同胞常常就以贈送山產表達心意,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之下,吳醫師從小就體會到醫師工作的神聖,最有機會救人與幫助人。

1951年6月醫學院畢業之後,吳醫師可以有兩種選擇,即前往台大醫院或馬偕醫院服務。由於馬偕醫院是教會醫院,而且當時已在馬偕服務的內科趙榮發醫師、婦產科楊瓊音醫師(楊東傑院長之妹)都極力鼓勵邀請,於是就與同是基督徒的同學-陳天惠(陳恆常醫師令尊)及李照仁(李天來院長之公子)同時進入馬偕醫院當實習醫師,一年之後,分別進入內科、外科及婦產科服務。

1975年,吳院長接任前,病床數為488床、門診每日平均約1000人次、員工總數977人含醫師約120人。1974年前張錦文前行政副院長受王永慶先生邀請,準備前往長庚紀念醫院,期間也探詢當時羅院長的意向。羅慧夫醫師以醫療宣教師之身分,不便答應。後來,王永慶先生提出如果長庚醫院能發揚耶穌基督的精神也並非不可為,於是羅院長向差派他的加拿大長老教會和美國歸正教會請示。在1975年獲得教會同意後離開馬偕醫院。當時醫院面臨緊急迫切的危機,不但醫院陳舊院舍及設備企待更新,若不即刻脫胎換骨,勢必失去競爭的能力。醫院也因為台灣晉升為開發中國家,外國資金援助完全斷絕,必須自立自足。然而最大的壓力,是院內一批高階主管及醫護人員,集體離職,也前往新設立的長庚醫院服務。在這樣的處境之下,當時的吳副院長受命接任院長的職務,其壓力可想而知。

吳院長在16年後的卸任感言,曾提到他好幾次向上帝祈禱說:「主啊!你知道我是性格軟弱、決斷力差、領導力低、經驗也不夠,只喜歡為病人治療,幫助病人,對行政沒有興趣,絕對不是當院長的材料,而且還有不少比我更賢能的人才,又有意願想當院長,為什麼不叫他們做,硬要叫我呢?」但是他得到上帝的啓示:「你是我所揀選的,要有信心,我會與你同在,我要興起我的醫院,你要接受,這是命令」。因此他就順服說:「主啊!我相信你會親自興起你的醫院。」

從此,凡是遇到困難與挫折,吳院長就不斷向主上帝求助;不知如何處理時就禱告,上帝就給他足夠的智慧,在最困難的幾年歲月當中,雖然經歷曲折與困難,但是信仰的力量,讓他能持續向前,凡事總是按照上帝的大計畫進行。

最為沉重的第一期、第二期的大樓重建工作,完全沒有外援或變賣土地,絕大多數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情況下,竟然在五、六年間就完成了!當時,醫院向銀行申請龐大貸款,隨時面對清償本金與利息的巨大壓力。但是感謝 神奇妙的安排,就在那個關鍵時刻,隨著公保、勞保納入本院為合約醫院,適時地幫助醫院營收開始成長,終能順利因應銀行貸款的需要。這讓吳院長深深體驗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8節所說:「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要站穩,不可動搖。要不辭勞苦地為主工作;因為你們知道,為主工作絕不會是徒然的。」的真諦。

 

 

1983新大樓啟用

吳院長主導的一、二期大樓完工,無異對醫院注入了強心針,無論員工和病人對醫院的經營都增添了許多的信心。吳院長也積極著手改善人事制度,並廣邀各種專業人才加入團隊。1983年交代人事室研擬醫師升等制度,將醫師分主治、資深主治和主任級;並設主任任期以利輪替。增加福利的同時,也逐漸加強撰寫論文發表的要求,從美國歸正教會申請魏致群(David Wyma)博士,來協助醫師論文寫作及靈性培育。

吳院長用人唯才,前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醫師在「我的老闆」一文中,曾這樣描述:「吳院長十分愛才惜才,每每在我推薦外院人才時,他都欣然同意錄用。例如:當年留美甫歸的林媽利醫師,後來成為全台灣頂尖的病理學家、國際血型專家以及分子人類學家。從婦幼醫院請過來的梁德城醫師,也是台灣小兒血液腫瘤科的第一把交椅,他所診治的小兒血液病童治癒率,揚名國際。而剛剛成立小兒外科時,吳院長准我延攬台大小兒外科的葉明倫醫師進來;葉醫師刀法細膩、人品好,為馬偕小兒外科立下極大的功勞。」

在醫院開始穩定迅速成長過程,吳院長也面對一些新的管理問題。譬如:新進員工與資深員工磨合的問題。醫院迅速擴充的過程,不免招募了許多新進的人員,他們大多是年輕且擁有較高學歷的人,進入醫院不久,可能都在薪資或職務上,都優於當時的資深員工,而這些老馬偕人都是在長庚事件的艱苦歲月,忠心留下來幫助醫院渡過困境與危機的功臣,這種非常敏感、奧妙的情緒,常常在團隊的互動當中發酵開來。

吳院長和黃佳經副院長商討之後,開始請院牧部和人事室舉辦主管退修營,藉以聯絡新舊主管感情,增加彼此的認識;並且探討像「基督教醫院何去何從」這樣的議題,讓新舊員工思考如何保有優異的馬偕傳統,又能引進現代化的新觀念,讓醫院能隨時因應時代的挑戰,又能保有教會醫院獨特的特色。此外,醫院也和員工福利會聯合舉辦員工運動會,讓跨單位的新舊員工,藉著團體活動增進彼此感情。這樣的活動成功的凝聚了員工向心力,逐漸成為醫院年度的盛事,也成為馬偕一項優良的傳統。

有一個時期,員工組織工會的議題,也成為棘手的管理問題。醫院業務蓬勃發展以後,董事會監督管理的權限,與院方自主管理的權限如何界定;或者醫院營收的淨利,是用於作建設基金、補助護專的營運或增加員工的福利,也都成為員工關注的焦點。1989年,部分員工醞釀仿效外界組工會的方式,來為員工爭取福利,在前後兩個禮拜的短時間內,已經收集主管、醫師、護理人員和各級工作人員,超過一千多份的加入申請書。

吳院長考量教會醫院視員工如家人的文化,期待能以關懷、對話等較溫和的組織來取代,經過多方懇談、協商之後,終於達成共識,由幾位主管成立「員工福利促進會」,作為增進員工福利措施的平台,醫院每年固定提撥一定比例經費,作為員工辦理旅遊休閒、親善等活動的經費。先前加入工會的申請書,也在員工達成共識後全數作廢。從此,醫院與員工之間,一直保有互信和諧、理性互助的優良傳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吳院長具有悲憫心懷,隨時注意到台灣偏遠地區的需求,經常組隊前往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義診,譬如:澎湖七美地區,曾經每年前往兩個禮拜,前後達十年之久;蘭嶼地區更曾派遣駐診醫師,每人輪值兩個月,前後兩年。他更看見當時政府、大企業都不甚重視,亦不太投注資源之「後山」-台東地區的醫療需要。在醫院營運步入軌道之後,他就向董事會建議:馬偕是教會醫院,應該積極關懷醫療資源缺乏的東部,我們是否可能利用在西部的營收,投注在東部醫療的建設需要。

這樣的提議,獲得董事會的共鳴與接納,隨即積極進行評估、規劃與籌建。雖然過程當中,在土地的取得、工程發包、施工營運….都面臨許多的困難,但是在馬偕人同心合意的努力之下,1987年8月16日,台東分院開始為東部民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它像一盞明亮發光的燈台,照耀台東,溫暖同胞手足的心,真是既美好又感人的見證。

吳院長是公認的好醫生,看診時很親切很幽默。有位末期心臟衰竭的病人,在不能換心的時代,十分煩惱自己的心臟問題。吳院長就好言鼓勵:「你的心臟好像一只精緻的茶壺,裂了條小縫,只要好好保養,還可以為你服務很久的…。」病人聽了,也就安心多活了好幾年。

從醫學院畢業就在馬偕服務的吳醫師,曾遠赴英國進修,成為台灣心電圖的先驅;他從美國引進CPR心肺復甦術,救回無數瀕死的病人;他對兒童的健康非常有負擔,兒童燒燙傷基金會、早產兒基金會,都是由他主導創立,造福無數家庭。

2011年12月6日,在馬偕全院的溫馨禮拜中,擔任名譽院長的吳再成醫師,榮獲醫院特別頒發「服務六十年特殊貢獻獎」,當他上台領獎時刻,全場員工起立致敬,掌聲持續不歇,並不時傳出讚揚的口哨聲。2013年11月,吳院長更榮獲醫界極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可謂實至名歸。

謙遜低調的吳院長,雖然因著許多重大的貢獻,而獲得各樣獎項,但他將這些獎牌都獻給醫院,自己不願居功。因為他說,病人得醫治所或得的快樂,就是行醫過程都最大的快樂!所有的榮耀,應歸給至高的神;所有的榮譽,應該所有馬偕人一起分享,因為憑著一己之力,並無法獲得這些成就。

吳院長在醫院最艱困的時刻,毅然背起沉重的十字架,在16年漫長的奮鬥過程當中,以無比堅定的信心與勇氣,為醫院打造了穩固的基礎。他為聖經中摩西受呼召,因上帝同在而能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提供現代版的範例及最佳註解。他也為馬偕人立下最美的典範,讓所有馬偕人景仰並效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