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病人禱告 談馬偕醫院的優良傳統

■臺北院區一般外科主任劉建良

頃受邀稿,要在馬偕院訊寫一篇有關「為病人禱告」的文章,感到非常有意義。長久以來,「為病人禱告」一直是馬偕醫院有別於一般醫院的一個優良傳統。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做法上或許有所不同;但是這個優良傳統,每天仍然在醫院的各個角落,以不同的形式被實踐著。

走到病房、手術室、門診,還是醫院的其他角落,我們總是可以看到院牧部的牧師、關懷師、義工,或是其他熱心的醫院員工,按著病人的頭、肩,或牽著病人的手,誠懇、迫切地為病人病情禱告的場景。

基督徒員工看到這種場景,內心總免不了激起一些漣漪,不禁說聲「阿們」,祝福這位正接受代禱的病人。非基督徒員工看到這種場景,或許將之當成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甚或會產生「這樣做有效嗎?」的疑惑。

為病人禱告真的對病情有幫助嗎?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

聖經的教導

聖經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人的禱告蒙上帝垂聽,因而上帝施展大能,行神跡奇事的記載。聖經中也不乏因著代禱使人得醫治的實例,從舊約的亞伯拉罕、摩西、以利亞、以利沙,到新約的彼得、保羅,都曾經為人代禱,使人的疾病得到醫治。

耶穌更是親自醫治過無以計數的病人,也曾授與學生治病的權柄。但是有一次,學生無法治好的病被耶穌治好之後,學生問耶穌為什麼他們不行;耶穌當時的回答,告訴我們一個信息:有些病只有靠禱告才能治得好(馬可福音九章29節)。

從聖經的教導,我們確信為病人禱告,對病情一定有某種程度的助益。雅各書五章16節告訴我們:「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實證醫學」的證據

我在台東分院任職醫務室主任時,常會聚集一些基督徒醫師彼此分享。有一次當時的精神科主任吳光顯醫師,提供一篇刊載於美國「南方醫學雜誌」的文章(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1988; 81:826-829),令我如獲至寶;實因在此之前,從未於醫學期刊看過這類的文章。

該篇論文的作者,對393位住入舊金山總醫院心臟加護病房的病人,做了一個前瞻性的隨機雙盲研究:在病人簽署同意書後,將之隨機分成兩組,第一組(192位)病人的名字、診斷、病情概況交給一個基督徒禱告團隊,每天在醫院外為該位病人的病情,向耶和華上帝(該篇論文所稱:Judeo-Christian God)禱告;第二組(201位)病人,則無人為其代禱。

病人剛住入心臟加護病房時,兩組病人的身體概況與疾病嚴重度雷同,統計學上沒有差異;但隨後的病程變化,卻顯現出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別。

有接受代禱的第一組病人,後續的疾病嚴重度比較輕(p值小於0.01),較少發生鬱血性心臟衰竭(p值小於0.03)、肺炎(p值小於0.05)、心肺停止(p值小於0.02)等狀況,所需耗費的醫療資源(呼吸器、抗生素、利尿劑的使用等)也比較少(多變項分析下,p值小於0.0001)。

這篇論文的結論指出,為病人向耶和華上帝代禱,對住入心臟加護病房的病人,有正面的治療效果。

因為這是一個雙盲的研究,病人本身和他的主治醫師都不知道病人被歸到那一組,所以可以排除心理層面的影響。

七、八年前,我在網路上查到另一篇類似,但規模更大的研究論文,刊載於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該篇論文(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9; 159:2273-2278)的作者,將990位住入心臟加護病房超過24小時的病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病人接受基督徒團隊的代禱,另一組則無。

結果有接受代禱那一組的病人,合併症指數(MAHI-CCU score)比另一組少了11%,統計學上有意義(p值小於0.04)。這篇論文也是雙盲的研究,病人並不知道是否有人在為自己代禱,代禱者也從未與病人碰面,同樣可以排除心理層面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是相當頂尖的SCI醫學期刊,影響指數7.920,於同類期刊排名前7.8%(8/103)。

實務上的經驗

不論是否已受洗,凡是曾為自己或他人疾病禱告過的人,一定都體驗過禱告的功效。

禱告所帶來的力量,已歷經數千年,從成千成萬信徒的實際經驗中獲得明證;許多人都可說出一些觸動人心的見證,本文不必針對個別事件多做描述。

但以下僅就醫師為病人禱告的各種可能情境,從實務經驗上做一些分享:身為馬偕醫院的醫師,在那些情境下會為病人禱告?

一般性的代禱:每天清晨起床後的禱告,我們將一天的工作仰望在上帝手中,求上帝保守我們整天當中,對病人所做的診療,都能確實有助於病人,不反使病人受到傷害;讓我們一切的判斷、作為,都合乎上帝的旨意,成為上帝祝福、醫治病人的工具。這樣的禱告可以提醒我們知道自己的有限,催促我們更加謹慎、盡力行事,與上帝同工。

提名代禱:如果已知當天的病人,有較重要或較侵犯性的檢查、有較重大或較困難的手術,我們就為這些病人提名禱告,懇求上帝保守、祝福病人,檢查、手術能夠順利,讓病人得到正確的診斷,良好的醫治。對於一些病情較嚴重或狀況較特殊的病人,我們也應特別為他們提名禱告。

向病人表明為他代禱:有時我們知道某位病人是慕道友,或是有心靈上的需要,我們就主動向病人說:「我會為你禱告」,或是說:「昨天晚上我為你禱告了」。病人常會得到安慰,非常感謝。有時家屬是基督徒,也會要求我們為還不是基督徒的病人,做禱告的關懷,藉此將病人帶入信仰之門。

雙向代禱、帶病人禱告:有時病人本身是基督徒,會要求我們為他禱告,我們當然欣然答應,同時向病人說:「也請你為我禱告」。有時病人會要求我們當場為他禱告,我們當然義不容辭;或在病床邊,或在手術台,為病人的得醫治和自己的診療判斷禱告。如此,病人和我們就同心、謙卑地將整個手術、醫療過程都交託在上帝手中。

盡力之餘,交託給上帝:有些病人病情確實相當嚴重,我們雖然不知他是否為基督徒,但卻可向他說:「我已盡全力為你治療了;雖然我不知道你的宗教信仰,但身為基督徒,我會天天為你禱告」,病人通常都會接受我們這番好意。有一次,一位敗血症的病人,在我向他如此說的隔天,還主動向我要求:「拜託請一位牧師來為我禱告,求耶穌救救我」,我就拜託院牧部韋典良牧師來為她禱告。這位病人後來順利出院了。

危急中將醫治仰望在上帝手中:有時手術當中遇到困難、危急的情況,當我們要做關鍵性的決定、動作來解決之前,先在心中做個簡短的禱告後再做處理,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

早年,馬偕醫院有醫師帶著病人與醫療團隊一起禱告的優良傳統,這是值得鼓勵的信仰實踐。但除了例行性地如此做之外,事實上我們還是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下,用許多不同的方式為病人禱告:或於私室中,或於病床邊;或於自己的心中,或於手術前公開禱告;可以確定的是,若出於誠心,上帝必然垂聽。

深盼藉由這一期的馬偕院訊,再次喚起全院同工,積極為醫院、為我們的病患禱告,讓馬偕醫院成為禱告的醫院,所有病患、員工都得到上帝的祝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