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防治中心十週年 照亮生命的出口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

2005年3月一個星期五的下午,當時精神科主任劉珣瑛醫師找我,我還以為是不是我又做了甚麼蠢事,要被訓話。結果,劉主任是要告訴我,她想成立自殺防治中心,想問我的意見。那是1999年台灣自殺率開始攀升以來,馬偕精神科最有願景的決策。
一個月內,劉珣瑛主任召集了陳韺社工師、我、以及我的研究所同學呂欣芹,在淡水竹圍一家咖啡廳共商大計,不久後劉主任就向院方提出成立自殺防治中心的企畫,在黃俊雄前院長的支持下,董事會於2005年7月通過組織案,同年9月中心開始試營運,11月正式揭牌運作,當時還召開記者會,衛生署侯勝茂署長親自來揭牌。一轉眼,就是10年。
2005到2010年算是馬偕自殺防治中心的建構期,在劉珣瑛主任與孫藝文主任的統籌規畫下,我們成為以醫院為基礎的自殺防治中心,同時也與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各級政府保持良好且密切的關係。2009年,開始辯證行為治療的訓練計畫,大幅提升了自殺防治中心的核心能力,也成為後來馬偕自殺防治中心大放異彩的基石。在那之前,辯證行為治療只有少數精神部醫師在平安診執行;現在,這已經是系統化且標準化的治療模式。
2010年6月,是馬偕自殺防治中心通過嚴峻考驗的時刻。當時,台商富士康集團在深圳的群聚自殺事件,震驚全球,台灣、中國的專家集中到深圳,卻一直無法妥善防治,直到馬偕自殺防治中心的介入,在一週內為該集團設計完整的自殺防治計畫,並在三週內為其集團建構自殺防治系統,終於讓整個事件落幕。自此以後,馬偕自殺防治中心不只是以醫院為基礎的單位,而是可以處理社區的自殺防治,甚至可以為政府政策貢獻心力。
2010年至2013年,4年的時間,自殺防治中心總共得到3座國家品質標章(SNQ)的肯定,包括:2010年的「辯證行為治療與建構主義治療─馬偕自殺防治中心,為台灣建立全方位的自殺防治模式」、2011年的「戒酒消愁防自殺、五全照顧保安康」、2013年的「幸福捕手─在社區、職場、校園拯救生命」。馬偕自殺防治中心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自殺防治策略為準則,規劃完整的自殺防治模式,並且以標準作業模式,拯救心靈受苦的人。
2015年1月31日至2月6日,馬偕自殺防治中心主辦第28屆「國際死亡、瀕死及喪慟工作集團會議」(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n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WG),這是全世界死亡學界最高規格的專業學術集團會議。馬偕自殺防治中心已經真正做到國際化、專業化,不論在服務、教學、研究,都已經達到世界級的水平。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自殺並不是一件被認可的行為,但在現代的概念中,自殺可能與精神疾病有關,也可能與心理特質有關,更是與大環境的社會脈動有關。馬偕自殺防治中心的存在,呼應了馬偕紀念醫院的使命、願景、核心價值,更見證了耶穌基督的愛。10週年是一個階段,我們將繼續向前,為更多受苦的靈魂,找到生命真正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