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堅持 造就馬偕自殺防治中心

文/台北總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劉珣瑛

自殺防治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1世紀的工作重點之一。馬偕紀念醫院自2005年重新揭牌成立台灣醫學中心第一個「自殺防治中心」,至今走過10個年頭,持續本著基督信仰中對生命的尊重、關懷與熱愛,致力於自殺防治任務。

逐漸落實的自殺防治任務

隨著時間遞嬗,自殺防治中心揭牌時設定的目標逐漸落實。當時建置的自殺高危險個案管理系統至今仍有效率的運作,電子化流程使急診、門診、住院病房等可以直接透過電子醫令系統通報,經過轉介後,自殺防治中心接到訊息,即刻便開始鍥而不捨地關懷個案情況。即使經過這麼多年,依然少有醫院能夠掌握電子化關鍵,改善通報與防治流程,本院的完善運作模式常吸引其他醫院取經。

引進辯證行為治療

而針對重複性自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人,在精神部團隊的努力下,自美國引進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該模式是經實證療效,最有效降低自殺危險性的模式。特別的是,辯證行為療法必須以團隊訓練的方式進行,因此精神部克服經費上困難,陸續邀請邀請辯證行為治療第一把交椅: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Professor Linenhan本人及其團隊至台灣舉辦工作坊,由醫院及台灣身心關懷協會出資,訓練18位學員,包括心理師、治療師等,完成每隔半年、連續三次的三階段訓練;並著手開始翻譯辯證行為治療相關書籍,以便透過自學延續醫療團隊繼續教育及國際接軌。
辯證行為治療能有效防治自殺最明顯的統計數字,就是重複自殺而占床的比例降低。它強調從根本解決問題,教病人面對生活,在此模式的訓練下,病人發現即使生活沒變,生病的事實也沒變,但是自己的生活能力卻增加了,得以忍受生命的痛苦。
目前,台北總院及淡水分院各有一個辯證行為治療團隊,每週進行團體治療、個別治療、治療者團體諮商。團隊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適當的工作,正如辯證行為當中治療者也必須要被治療的思想,在團體中與患者共同成長。

穩定人力 打開更多關懷面向

原先自殺防治中心向政府申請承辦各種方案,以支持各項自殺防治事工,與成立之初相比,自殺防治中心編制逐漸成長,心理師、個案管理師人力上的補足,使得他們得以負責更多領域,也做得更深入。關懷的手伸向更多需要被關注的領域,也向同樣須要協助的病人家庭、家屬敞開。自殺遺族團體便是一例,當初由陳韺社工師與方俊凱醫師一起參與遺族服務,初衷是我們看見遺族內心的痛苦與難過,至今已有定期的自殺者遺族團體聚會,透過心理、團體治療,協助遺族走出傷痛。
酒癮與藥癮治療是另一個面向,自殺關懷領域的高危個案包括酒癮與藥物,但戒酒治療健保並不給付,自殺防治中心便盡力尋找新的資源支持,包括爭取台北市衛生局戒酒、戒菸方案,聘用特約心理師等,落實發展醫療機構各科住院病人的安全飲酒衛生教育等,進而發展門診病人藥酒癮早期戒治模式。
回首這些年來,自殺防治中心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從無到有,如今得以茁壯發展,其中的歷程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團隊至今仍然維持兩週一次的會議討論,持續敦促成員彼此成長。而正因我們「好的東西,都有堅持」,再加上逐漸穩定的人力,才得以在學術及臨床上持續不斷的精進,帶給病人更好的自殺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