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踏上義診

文/台北總院牙科門診護理師張琇惠

我從1983年開始在馬偕紀念醫院服務,一晃眼竟已將近31年半了。自從1988年來到牙科門診後,因為喜歡到各地走走看看,服務不同的人群,因此參加了無數次的義診。這些年來陸陸續續走遍新竹尖石的各個部落、教會,最遠的司馬庫斯大義診也有參與。在我個人紀錄中,雖然很可惜與澎湖義診擦肩而過,然後最遠曾到過小金門服務,讓我心滿意足。只是萬萬沒想到,因著海外宣教醫療團的機會,讓我義診的地圖一下展開到國外的緬甸自治區。

把握國外義診機會

去年科內宣布,馬偕紀念醫院與緬甸自治區合作,3年中共6梯次提供海外宣教醫療服務,牙科身為醫療團其中一員,一共需要6組人馬前往服務。當時大部分的護理人員都不願意去,當地地處偏遠,還有個人衛生、安全等考量點。但是個性膽小的我,聽到國外義診消息的當下雖然很害怕,卻很想挑戰這難得的機會,所以我自願參加。
出發前可說是既期待又矛盾,很開心自己終於踏出這一步,同時又擔憂該如何著手準備機器、器械與耗材,在國外義診不似台灣那麼方便,器械不夠齊全,可能會讓義診效果大打折扣。就在出團前一個多月,我緊張到胃痛又過敏發作,雖然有持續吃類固醇,卻依然很難控制。幾位窩心的同仁很替我擔心,但是感謝主,此次出團前後8天我完全沒吃到類固醇,只有稍微的過敏但都控制住了。
在義診過程中,和國內義診相當不同的是語言上的隔閡。除了有些當地居民僅能說明自己不舒服,卻難以透過雙方都能溝通的語言明確表達;當地有許多需要拔牙的病人,但是拔牙完之後要給予衛教時就因為語言不同而有困難,所幸後來想出定點衛教的方式,教導一位能夠居中翻譯的當地人熟悉那些衛教說明,才得以順利進行。
感謝此次一同服務的團員,我們從不認識到一起同行,甚至幫我解決身體上的不適。我原本沒信心自己能去國外偏僻的地點服務,直到去到相對落後的地方,才知不管平時遇到的困苦、遭遇、難熬等都是小巫見大巫。有了這次經驗,未來若時間允許的話,還可以再踏上義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