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院區社區服務課組長王美淑
愛滋病毒是透過體液(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母乳等)交換傳染的,傳染途徑包括性行為、血液及母子垂直感染三大類。因無可治癒的特效藥,在過去愛滋病也被稱為20世紀的黑死病。直到1995年美籍華人科學家何大一提出,以「雞尾酒療法」治療愛滋病,能夠較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複製,並能修復部分被破壞的人體免疫功能。雞尾酒療法的出現,使得愛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在臨床實務工作上,愛滋病人較常面臨的社會心理壓力與困境,包括家人接納度、擔心曝光、自我價值感低落、罪惡感、性伴侶之疑慮、擔心失業、人際關係疏離及死亡恐懼等。而社會工作者也隨著對愛滋病病人社會心理評估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工作處境(張麗玉,2004)。
例如,確診初期,感染者有憤怒、恐懼的情緒反應,此時醫院的社會工作者可與個案會談,給予同理、支持和以事實為基礎的再保證,醫療團隊也將提供充足的疾病資訊與討論,讓案主得以對愛滋病有所了解而降低徬徨。
在疾病穩定期,社會工作者協助感染者發展(維持)家庭與社會關係,維持就學、就業、就醫及生活安頓的生活穩定性,例如:進行家人告知的考量、伴侶告知的技巧、工作或就學權益的保障、醫療保險申請的權益及自我隱私權保障的法規知識等。
在疾病進展至惡化期之前,社會工作者可適時找機會與感染者討論未來相關醫療決策、意願、重要他人等議題,以備不時之需。此時可針對緊急狀況或病危之際,醫院可以連絡哪位家屬、感染者是否了解自主醫療計畫及感染者態度表明以及感染者現階段生活是否得以因應或需要媒介相關社會資源介入等進行討論。
在臨終期,社會工作者可與家屬一起陪伴感染者,讓家屬與感染者做最後的道別,並協助家屬後事安排。
近年來,由於藥物的發展進步,治療過程產生的副作用也漸漸改善,病人存活期間達到20幾年,愛滋病儼然成為一種慢性病。也因此,愛滋病感染者與一般人一樣,同樣會遇到老化、其他慢性疾病、多重共病、身心功能退化與失能以及長期照護等議題。此時社會工作者能運用家庭壓力理論系統性與脈絡性來評估家庭所面臨的壓力,協助家庭找出因應的方法,並適度轉介相關照護資源,以減輕家庭的照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