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院區安寧推廣病房、安寧共同照護社工員鍾清惠
在台灣,癌症病人族群逐年趨向年輕化,這些正值青壯年的父親或母親罹癌,對家庭成員帶來極大的壓力與衝擊。未罹病的一方必須面對醫療決策、病況變化、家庭經濟等重大議題,已無力顧及孩子,多數由年邁長輩或親族協助照顧,而孩子們面對家庭發生重大改變與經歷喪親悲傷的調適情形往往容易被忽略。
因著文化、社會或宗教的差異,「死亡」是多數家庭的禁忌話題,不希望與孩子談論死亡,也不希望他們與醫院有過多接觸。目前國內提供的安寧遺族追蹤及輔導也以成人為主要對象,包括寄發遺族關懷卡片、電話追蹤訪談、舉辦追思會、轉介心理專業資源等。
上述的追思會(memorial service)是喪親服務中一種積極的作法,可以使遺族共同面對失落及死亡,透過專業人員的帶領與相互支持的團體氛圍,回想逝者的過往,整理與逝者有關的回憶,運用儀式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內在情緒。國外的安寧療護團隊常見的遺族服務型式有:彌留時的遺體護理、宗教儀式、提供喪葬資訊、協助辦理喪葬手續、支持性的慰問卡、電話追蹤、遺族支持團體、追思會、居家探訪、遺族諮商等。
依據蔡佩真(2010)以EBSCOhost資料庫進行近十年資料搜尋,並彙整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及西班牙等國的遺族支持活動,當中整理出與喪親兒童關懷服務有關的內容呈現。
英國發展三階段悲傷支持模式
英國國家卓越臨床服務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在西元2004年提出建議,針對癌症病人家屬提供三階段的悲傷支持模式:
■第一層:所有的健康照護提供者都應該提供喪親者當地的服務資訊。
■第二層:需要由專業人士或志願服務人員提供完整的悲傷支持。
■第三層:少數複雜性悲傷之高危險群應轉介特殊性服務。
而按照上述三階段模式,許多安寧療護單位與非營利組織針對喪親兒童及青少年提供了以下的支持方案:
1.Winston’s Wish:在英格蘭提供面對面的支持及週末營隊,至於不住在當地的人,則提供諮詢熱線及互動性的網站;此機構也提供刊物、DVD及其它教材。
2.St Christopher’s Candle Project:提供悲傷諮詢、悲傷服務人員的專業訓練及學校的諮詢服務。
3.Marie curie cancer care(MCCC):由社會工作者或牧靈人員組成悲傷支持團隊,所有可能被家庭成員死亡所影響的兒童在親人死亡前、後,會接受短期的悲傷支持,若需持續性的支持,將被轉介到當地社區。
4.Notre Dame Centre:主要活動在評估及治療情緒障礙的兒童、青少年及他們的家庭成員,並提供父母及專業人員相關諮詢,該機構工作人員的背景包括心理、社會工作、遊戲治療、藝術治療與團體治療。
5.電話及線上悲傷支持:提供諮詢熱線與架設網站。
美國社工背景喪親協調員支持兒童
美國在安寧病房提供喪親關懷的主責人員多數稱為「喪親協調員」,其專業訓練背景主要為社會工作,提供的悲傷關懷方案與兒童相關的包括:家庭訪視、舉辦兒童營會、支持團體、轉介院外治療師。
「社會支持」機制補強北美孤立家庭文化
加拿大地區受到北美家庭文化較為孤立影響,因此家庭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其喪親關懷機制的優點是「以醫院為基礎」及「以社區為基礎」的支持並重,強調延續性。以溫哥華的The Canuck Place hospice program為例,其喪親關懷方案與兒童有關的是「手足互助團體」,以跨專業團隊及表達性藝術治療進行悲傷團體;另外,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Abbotsford安寧療護協會、與其所屬的地區醫院及癌症中心也提供兒童喪親關懷,包括一對一方式的支持、音樂支持團體。
筆者曾參訪香港屯門醫院安寧病房以及該院設置之「兒童及家庭哀傷輔導中心」與「癌症關顧中心」,兒童及家庭哀傷輔導中心承接政府專案計畫,服務對象包括院內喪親兒童、學校及社區喪親兒童(由學校老師與社區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協助轉介),該中心每年服務個案量約500名左右,服務方式包括個別諮商、工作坊、課後輔導班及團體活動等,同時發行兒童悲傷輔導的文宣品及推廣社會大眾教育。
透過幾次參加國際研討會的經驗,看到不同國家提供喪親兒童心理諮商服務的多元模式,因此回到台灣後,將這些經驗延續至馬偕紀念醫院一年舉辦一次的遺族追思會中。筆者首次在安寧病房的遺族追思會中,加進專屬喪親兒童團體,運用溝通技巧及表達性藝術創作,協助他們表達難以說出口的悲傷以及喪親後的學校、家庭生活,並評估其悲傷反應與因應模式。
近幾年醫療場域的心理諮商專業逐漸受到重視,「喪親兒童」可視為擴展遺族關懷服務的一環,透過心理專業人員協助這群孩子正確認識死亡、表達情緒、學習如何建立新的關係、適應新的生活等方面,此次經驗可供日後發展喪親兒童關懷服務的參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