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到最高點~~心中有老人

■淡水院區社會服務室社工師陳秀美

老伯伯問:「在現在的生活架構裡,你怎麼可以在醫院做社會關懷的工作這麼多年呢?社工的工作可以給你快樂嗎?給你什麼意義呢?」。我不加思考回答:「我喜歡我的工作,因為從事社會工作容許我體會生活及學習生命功課」。你點點頭回答:「在這慾望囂張、拜金競爭的社會裡,還能保存對人關懷的純度,那可能是一種天份或者是宗教情懷吧!」。其實在醫院工作多年,每天所遇見的不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人的眼淚,人的微笑,人的故事。

病房中生、老、病、死、苦的縮影常在我們周圍運轉,長期生病的王老伯伯即是案例之一。髮色灰白的王老伯伯,喟歎著:「啊 !走不動了,吃不動了,做不動了。人老了,沒有用。我不知道如何「回家」?……真怕拖累家人」。「無助」與「生命無價值」的感受,逐漸加深,老伯伯在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晚年生活。老伯伯住院時由大媳婦照顧,大媳婦常困惑著說:「中年人的負擔是令人感到苦澀的,上有年老父母要照顧,下有子女要培育。壓力有時很大,尤其在家中照顧老人,需要時時刻刻注意到他,外出逛街或旅行都受到嚴重影響,真是心力交瘁、身心俱疲。說出心裡感受而家人又不諒解的委屈感,能向誰訴苦?又有誰教過我們,用什麼智慧走過這困難?」。

依筆者在社會工作多年的經驗深深體會到老年是人生最為失落的階段,失去健康、工作、人際關係……等。老年人因生理上的老化及罹病率增加(如:中風、關節炎、腦血管病變等慢性疾病)或功能性障礙或器官性障礙(常見如:老年失智症、憂鬱症等)等問題,都可能使老年產生失能狀態,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及需要他人的照顧。老年人由獨立者變為依賴者的角色,在心理情緒上常會造成老年人自我貶抑、自尊心喪失的情形。此外老年人還須面臨一連串的失落及喪失,包括退休、親朋去世、兒女獨立離家、自身也面對生病、死亡的威脅等。家庭結構改變使照顧老年人人力減少,也造成老年人之生活品質大不如前;兒女及子孫要外出工作與上學,使老年人大多時間在家獨處。老年期因生理狀態的退化、社會資源的減少,對壓力挫折之容忍度及適應力較年輕時差,難免存在老年人普遍有心理特質和情緒特點。

根據內政部(2009)調查,大多數的台灣老人是居於社區中,其中約有87%的老人與家人同住。家庭中有重症或失能的老人對家庭的照顧者而言日以繼夜的精神及體力透支,又經歷到親人衰老病死的感傷,不論是精神、體力、經濟、工作各方面都受到影響。重病老人及失能者需要被照顧,家庭照顧者則更需要被這個社會照顧。改善家庭照顧者的處境及健全老人的福利措施是很重要的。雖然依民情所需,重病及失能者喜歡的照顧方式是在家照顧,社會福利制度上提供適當的資源給予支持性方案,相對的可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身心負擔及精神壓力,如:透過醫療保險、喘息照顧服務、持續性的居家護理照顧、發放照顧者津貼、心理及教育性服務來保障老人及家庭照顧者的權益,老人及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才會相對的提昇。

我國已邁入高齡化的社會,為了不使更多的家庭因面臨照顧的重擔而失去家庭原有的功能,老人照護的需求應該即刻受到重視,使老人們能儘早享受到優質的晚年生活。一方面我們更該重視的是老人心理層面的照護與學習如何與年老長輩相處,如:多傾聽、少批評、同理多一點,剛開始或許會有挫折,時間久了,年老父母或長輩還是會感受到我們的用心。老人們是生命智慧與人生經驗的累積,我們應當善盡照顧責任並重視生命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