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安全參與之我見

■李成發

醫院是救人治病的場所,“安全”是照顧病人的基本原則與品質核心,更是病人就醫的權利。由於某些重大的醫療不良事件,使病人安全倍受重視,從衛生主管機關到各醫療院所無不透過學習及監視機制,減少醫療錯誤的發生,提供民眾安全的就醫環境,而民眾也主動參與自身就醫安全的維護,達到“安全就醫,平安回家”的目的。
由於各種內、外在因素,使病人自我保護能力減低,特別是重病病人,更須其他人幫助,來維護他們的安全。我因探病而至馬偕醫院淡水分院,對於醫院病人安全事項的努力,深為感動,以下是我參與病人安全的想法與感受:

一、營造安全就醫
病人安全從踏入醫院就開始,不只是住院病人,當你身體不舒服來門診或急診求醫時,你可以:
透過工作人員了解,得到正確資料,知道該看那一科。看診時應詳細、主動告知醫師身體不舒服狀況,供醫師正確診斷。任何病史、家族病史、目前有無使用藥物?對藥物是否過敏?都要告知醫師。最近身體變化的資料:如健康檢查報告、平日測量的血壓值,最近活動能力的改變等,都要提供醫師做參考。對醫師的解釋、疾病、照顧、用藥上有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詢問醫護人員。
二、提升用藥安全
醫療部門共同設立藥事委員會,討論院內藥品使用管理事宜,訂定議事規則加以運作,列有紀錄。對抗生素、血液製劑、疫苗及高警訊藥品訂有管制規定,妥善管理。
三、落實院內感染控制
病人就醫是為“治病”而非“致病”,醫院是高危險感染的環境,很多人只知道病人會傳染疾病,卻不知自己也會把病菌帶給病人,由於病人抵抗力、免疫力較常人為低,照護者應避免成為感染媒介,才能保護病人免陷入交互感染之危險,洗手是預防院內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四、提升病人辨識的正確性
住院期間醫師會依病人的病情安排檢查、檢驗、手術,為確保“正確病人”接受“正確治療”,病人或家屬應主動參與身份確認的過程,如:主動說出自己姓名、配戴手圈、接受治療前再一次跟醫護人員一起核對治療項目等。整個辨識過程雖然繁雜,卻是非常重要。
五、預防病人跌倒
醫院環境對大多數病人都很陌生,一不小心,就可能發生跌倒,護理人員與家屬應共同為病人安全把關。
六、鼓勵異常事件通報
建立病人安全外部通報系統。發展異常事件分類架構與分析模擬。依據異常事件通報進行趨勢分析及提出警訊事件。建立異常事件學習與資訊分享的平台。

建構病人安全體制的組織文化,應培養工作人員正確的態度,並清楚明瞭院內方針及實施步驟,提供適當之病人安全相關教育訓練活動。
專業團隊:醫師採用DVD光碟-尊重生命正確看診進行宣導,同時以倫理課程及專家教育進行觀念變革。醫技及護理人員利用品管圈落實病人安全活動改善,藉由相關教育影片告知疏失發生並非單一問題。行政人員藉由教育訓練及醫療糾紛影片宣導病人安全維護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病人安全文化必須藉由一連串活動及規劃才能凝聚共識,依特性提供適當工具才能化阻力為助力。
病人是醫療中心,民眾是建立醫療環境的伙伴,病人安全工作,需要醫護人員及病人、家屬相互配合,才能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身、心、靈完整護理照護。

《本文為病人安全我參與徵文活動第三名作品》
評審意見:本文就病人安全從多面向之角度進行討論,包括營造安全就醫、提升用藥安全、落實院內感染控制、提升病人辨識的正確性、預防病人跌倒、鼓勵異常通報等,已涵蓋目前病人安全活動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