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慢性腎臟病

文/編輯部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潘吉豐

張太太長期患有糖尿病,但是愛吃甜食的她血糖控制的不甚理想,又愛「自己當醫
生」,不按時服用藥物及追蹤。某次昏倒送醫後,醫師告知她,她的腎功能已變壞,再
不好好控制治療,可能很快就會進入洗腎……

台灣被稱為「洗腎王國」,洗腎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全台洗腎人口2017年已突破8萬。分析台灣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隨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這些問題引發的慢性腎臟病也增加,相對增加進入洗腎階段的人口。

(二)國人不當用藥習慣或未依正規管道妥善醫治,導致慢性腎臟病惡化。

(三)全民健保實施:全額給付洗腎,降低民眾接受洗腎的門檻,故健保實施後,洗腎發生率與盛行率顯著增加。

(四)洗腎品質佳:台灣洗腎病人存活率高,使得洗腎盛行率高於其他國家。

(五)換腎率較低:因國情與法令不同,台灣每年約只有2 百多名換腎個案,卻有7 千多人在苦等換腎,洗腎患者「只進不出」,造成台灣洗腎率居高不下。

然而,由於多年來政府及腎臟醫學會致力於慢性腎臟病防治相關計畫之推廣及進行,建立台灣本土的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腎毒性藥物用藥指引及積極宣導器官捐贈和移植等,台灣在全世界的洗腎發生率,近幾年排名
已有逐漸下降。

誰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

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原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1. 先天性疾病:泌尿道構造生長異常、有家族遺傳性多囊腎或遺傳性的腎絲球炎等。2. 後天性腎臟病:糖尿病、慢性腎絲球腎炎、長期高血壓、痛風、腎臟結石或感染、有自體
免疫疾病的人,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濫用藥物,如止痛劑、抗生素或亂服成藥( 地下電台)、中草藥等;或毒物,如重金屬等。

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包括:

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造成腎臟病變及血管病變。

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不好會影響腎臟血管及腎絲球硬化。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臟衰竭容易導致腎功能惡化。

蛋白尿患者:蛋白尿的出現已屬於慢性腎臟病,且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痛風患者:血液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會沉積在腎組織。

65 歲以上銀髮族:銀髮族身體器官隨年齡增加而退化,容易合併腎功能退化。

長期服用藥物患者:未依醫師指示的長期濫用藥物,容易導致腎病變。

有腎臟病家族史:家族中有人罹患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及透析患者。

抽菸者:抽菸會刺激交感神經,升高血壓造成腎臟負擔,進而影響腎功能。

代謝症候群病人:容易罹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未來容易降低腎功能的疾病。

為什麼腎功能變差沒有感覺?如何檢查?

臨床症狀表現上,腎臟病有五大警訊:「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感」( 口訣:泡、水、高、貧、倦),然而由於腎臟有很強的儲備能力,即使腎功能降到只剩50%,多半缺乏明顯的臨床症狀。由於一般民眾較難直接觀察腎功能情況,因此在高危險群應定期實施三種護腎檢查:驗尿、驗血(肌酸酐或絲球過濾率)、量血壓。並且平時自主觀察尿液的變化,若出現血尿、泡泡尿或是小便量改變等,都應提高警覺,及早至腎臟科追蹤檢查。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原則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藉由準確的實驗檢查,早期發現腎臟病。儘早施行腎臟病的保護性治療( 包括飲食、藥物等),找到腎臟病變原因,控制可校正之危險因子(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按醫囑服藥並定期追蹤,且避免使用具有腎毒性之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或亂服地下電台等來路不明的成藥、中草藥等。另外,慢性腎臟病病人至他院就醫時,應主動告知病史,以便醫師評估處方或檢查( 如顯影劑之檢查) 之安全性。這樣才能避免或減緩慢性腎臟病惡化至末期腎臟病而需洗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