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昆模
有超過10 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在某次抽血檢驗時已驗出腎功能狀況不佳,醫師建議直接透
析治療。但是病人拒絕接受,轉而尋求網路上偏方,聽信不明來源建議,大量食用護腎的甜菜根
以及靈芝,卻忽略了甜菜根鉀離子含量高,不適合腎功能不全的人食用,導致腎臟病情加劇。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是人體代謝廢物的主要器官,除了製造尿液機能外,具有維持體內恆定、控制電解質、維持體液及血壓穩定等功能。當腎絲球過濾率(GFR)連續三個月小於60 ml/min/1.73m2,或GFR 大
於60%,但是尿液中白蛋白和肌酸酐大於等於30mg/g,則視為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的診斷
腎臟的變化不易觀察,通常都需要透過抽血檢驗血中肌酸酐值或是利用腎臟超音波判讀外觀。正常的腎臟邊緣規則,一般成人單邊腎臟長度大約10-12 公分,若是罹患慢性腎臟病的腎臟邊緣會呈現不規則狀、長度小於9.5公分。
由於民眾較無法警覺到腎臟的變化,許多慢性腎臟病人是先至其他科看診,而後再被轉介至腎臟內科治療。常見的相關疾病例如泌尿道感染、糖尿病、多囊腎、高血壓等,因個人差異性大,醫療團隊必須先診斷是什麼類型的腎臟疾病,才能夠擬定相應的治療方針。
經常性泌尿道感染的病人,除了要改善衛生習慣之外,還可能有腎結石阻塞泌尿道、水分補充不足、攝護腺肥大、手術過後放置雙J 管之後遺症等原因;若是水腎症的病人,可能與腫瘤、結石、狹窄等引起;糖尿病人則需
要特別注意血糖控制和是否有合併症( 例如冠心症、眼病變或腎病變),需要確認影響腎功能的肇因,才能解決後續腎臟發炎的問題。
若是屬於不明原因造成的急性腎臟衰竭或突然產生大量蛋白尿及水腫,臨床上稱為腎病症候群,則需要進行「腎臟切片檢查」確立病因。
「腎臟切片檢查」是先透過超音波定位引導,局部麻醉之後以長針穿刺單顆腎臟,抽取腎臟細胞檢視不同病理變化。穿刺取得的細胞透過光學、免疫染色及電子顯微鏡等判讀,能協助醫師迅速找出真正病因,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腎臟切片檢查對腎臟的損傷相當微小,但由於穿刺屬於侵入式治療,因此若是病人本身容易喘、躁動無法配合、凝血功能異常,或只剩單顆腎臟,則不適合進行。
治療方式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通常在第一到三期都是以矯正飲食、控制危險因子為主。許多人會反應生活有許多限制很麻煩,但若是腎功能繼續惡化,則需要更加嚴格的營養控制,透過控制蛋白、鉀離子、糖分等的攝取,延緩進入透
析治療的進程。
當腎臟功能下降至正常腎功能的15%以下,進入末期腎臟病階段,病人會出現尿毒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皮膚搔癢以及不能控制的出血等現象,抽血檢驗肌酸酐異常升高,此時應盡快至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緊急洗
腎,後續也需要透過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來延續生命。
最後一個治療階段是安寧治療。罹患末期腎臟病的病人,若是年紀較大、有其他合併症、身體功能有嚴重障礙或嚴重營養不良的情況,此時若仍維持例行的透析治療,不僅徒增病人痛苦,也不能大幅延長其壽命。
隨著安寧緩和條例的推展,目前除了注重生命的延長,也開始逐漸重視生活品質。「腎臟疾病安寧療護」是減短透析時間與頻率,以不發生洗腎過程之不適症狀為主要考量,給予利尿劑緩解腎功能損傷帶來的水腫,為病人保留生命的尊嚴。
從源頭管制 家人一同抗病
目前慢性腎臟病治療最好的方式是從源頭去管制。從飲食開始做起,培養重視個人健康的觀念,並且對於腎臟疾病提高警覺。曾經遇過一個個案在當兵前健檢時,驗出輕微蛋白尿,但覺得對身體無大礙,便置之不理,直到50 歲左右身體突然出現嚴重的水腫,就醫發現腎功能已衰退至必須洗腎維持機能。民眾應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不可因外表看似健康就掉以輕心。
馬偕紀念醫院慢性腎臟病治療團隊包括腎臟內科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依照病人的個別狀況給予適切的治療。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是長期全面抗戰,病人除了要一邊接受腎功能退化的事實,同時需調整飲食、生活習慣以延緩退化的速度,相當辛苦。除了要打起精神與醫療團隊一同積極面對,臨床上也觀察到若是擁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病人一同警戒、對抗,通常能維持較好的治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