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巧減肥,食在很簡單

■淡水院區物理治療師簡婉竹

在進入到減重的議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自己到底需不需要減重,如果要減重的話需要減掉多少呢?
目前大家最熟悉的方式是計算BMI(Body Mass Index)值,它的公式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平方(公尺),若某小姐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8公斤,她的BMI值計算如下:
a. 160公分=1.6公尺
1.6公尺平方=2.56
b. 58÷2.56=22.66

依照衛生署的建議,國人的標準指數如下(見表一),

身體質量指數(BMI)
(kg/m2)
體重過輕                    BMI < 18.5
正常範圍                    18.5≦BMI<24
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BMI<30
異常範圍                 中度肥胖:30≦BMI<35
重度肥胖:BMI≧35

以上述某小姐的體重依健康的概念來說,還沒有到過重的程度,大約是屬於正常範圍內略略豐腴的等級,但如果某小姐想要更輕盈一點,依照她的身高以及衛生署給的BMI值建議,在正常範圍BMI值18.5~24中選擇BMI值20為她的目標,反推回去的理想體重為BMI值乘以身高平方,即20×2.56=51.2公斤,故某小姐需要減輕的重量為58-51.2=6.8公斤。
減重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是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的概念,當你吃進去的能量跟你消耗掉的能量是一樣的時候,你的體重會持平;當你吃進去的能量比你用掉的多時,你的體重就會增加;反之,吃的比用的少,體重就會下降。
每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對於減重都有一套說法,減重本來就是件知易行難的事,動不動就貪嘴破功或是半年復胖,原因在於大家常常都太激進,一下子節食過度或運動過度,凡有違人類本性的事情通常都不能持之以恆。試想,你能一輩子都吃味道奇怪的代餐嗎?或是早上永遠只吃水煮蛋加奇異果?所以真正的減重,是生活型態的改變,像戒菸一樣融入日常生活。

訂立目標 控制熱量
首先,要控制的是攝入食物的熱量,每個人每天至少一定要吃足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所需的熱量才不會危害健康,基礎代謝率的簡單定義是在自然溫度環境下,人在非活動的狀態下,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有八個項目影響基礎代謝率包括:身體組成、飲食習慣、氣候、體溫、體表面積、性別、年齡、荷爾蒙,其中與減重概念最相關的有三項:年齡、飲食習慣、身體組成。
一、年齡
年齡越大BMR會越低,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覺得明明就沒吃比較多,但隨年紀增長體型越來越胖。
二、飲食習慣
身體一直處於飢餓的狀態下,BMR會下降,激烈的節食到後來效果越來越差,也越容易失敗;
三、身體組成
肌肉組織的BMR比脂肪組織來的高,所以身體組成中肌肉的比例越高,可以消耗的熱量越多。
一般而言,成人的BMR大約是1200大卡,每個人每天又會依照生活型態需要不同的熱量,坐著工作的人跟工作需走動的人,所需的熱量當然不同。衛生署建議成人每天要攝取2000大卡,例如50歲的會計小姐,工作型態以坐著居多,每日攝取的熱量就可以比2000大卡再少一些,所以不管你吃什麼,只要一天的總熱量不超過你的目標,就達到了「少吃」的概念。
身體的組成可分成脂肪重跟去脂體重(Lean Body Mass,LBM),去脂體重越高代表著肌肉越多,進階版的減重概念是減去脂肪重並且維持或增加去脂體重,這就是利用體脂率來控制體重,例如A與B兩位同年齡的小姐都是160公分58公斤,A小姐的體脂率是30%,B小姐的體脂率是15%,A小姐的LBM是58-58×30%=40.6,B小姐的LBM是58-58×15%=49.3,這代表著B小姐的肌肉比較多,她的基礎代謝率比較高,比較容易消耗熱量,同時她的體態比起A小姐是比較緊實有曲線的,A小姐看起來會比較虛胖臃腫;因為體脂率的計算較複雜,通常需購買體脂計來協助計算,衛生署目前以BMI值為主要宣導概念,但體脂率其實是更精確的表示方式。

建立好習慣 勿操之過急
市面上有許多具飽足感的低熱量食品,都能協助一開始的飲食控制,但千萬不要矯枉過正,突然改變太大或太激烈,雖然能快速減重,卻往往只是短暫的減重效果,很容易復胖。建議先計算原本的飲食習慣是吃入多少大卡,再檢討攝入過多的部份是哪些,例如可先從飲料的糖分減少開始,習慣喝汽水飲料的,可以漸漸的用無糖茶取代;原本習慣喝全糖飲料的,可試著改成半糖;或是使用低熱量的冬粉、蒟蒻絲替代白飯為主食,或者只是戒除吃宵夜的習慣即可;如果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規劃,尋求專業的營養師協助也是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