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輔育器

撰文/創新育成中心專案經理朱建明
回顧我國近四十年醫療發展歷程,在早期醫院如能做到「視病猶親」為病人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就是一所好醫院。
但漸漸的為了讓病患獲得更先進的臨床診療技術,醫院被賦予投入醫學研究的任務。而近年來隨著人口老化日趨嚴重生技醫藥產業遂逐漸被重視,如何促成臨床醫學與產業密切合作,讓病患直接受惠於醫療研發成果,成為一個醫學中心為社會盡責的最新使命。

社會價值

因此在2002年,黃俊雄院長突破萬難創設全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以醫學中心等級醫院成立的創新育成中心,不僅為中小企業提供資源輔導使其進行產業創新,更是希望可以將本院多年臨床醫學與生物技術基礎結合,彌補醫療產業研發環節中的缺損,以一次購足之理念,使台灣整體生技產業有一完整的研發體系與環境,吸引更多中小企業投入此一關係民生福祉的明星產業。並期待藉由育成平台推廣院內智慧財產,使其轉譯成實際的產值,增加醫院非醫務性收入。

因生技醫療產業相較於資訊產業,其特性相當不同,研發時程長,風險高,因此需要更多的心力加以培育。而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一向最缺乏研發能力;近年來透過鼓勵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推動計畫的誘發,加上政府研發單位的配合,民間產業逐漸重視研發工作的推行,終於為台灣成就了諸多足以傲人的產業,如IC、個人電腦 、精密加工等,均各自擁有一片天空,也為台灣整體產業環境奠定基礎。

然而,要使台灣成為科技島,少量明星產業並不夠的,是否能以這些成熟產業的技術與能量,協助台灣發展更多先進的明星產業,才是台灣產業優勢的憑藉與未來。而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生技產業,正是最適合台灣發展的重要產業。

生技產業中尤其以醫療器材與科技輔具的發展是未來具潛力的重要項目,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我國身心障礙人口數已超過八十四萬人。在產業界方面,由於國外進口的輔具價格昂貴又難取得,而國內缺乏專業輔具研究,生產成本又高,使得國產輔具一直無法在我國成功發展。

未來明星產業

此外,依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台灣人口組成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體比例百分之七以上,此現象已達世界衛生組織對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而在高齡化社會背後所隱含的醫療需求與負擔,是社會整體必須及早謀求對策的重要課題;這樣的情況對醫療產業而言,正是企業發展的機會;此外企業介入醫療產業,不僅對企業本身的成長有幫助,更可為民生福祉盡一份心力,對企業整體形象的提升亦有莫大的助益。以台灣企業家的敏銳度,早已躍躍欲試,只要整體研發環境成熟,假以時日,醫療產業必能發展成為台灣的另一項明星產業。

此外,近年來中草藥掀起另一陣風潮,許多藥廠紛紛自植物或固有漢方中找到新的治療方法,相信中國傳統醫藥的研究也將使下一世紀的生技醫藥產業產生重大改變。而生技產業的發展迥異於一般工業或商用產品,一般產品的開發只需掌握技術,就能夠製造出質優價廉的產品,但生技產業產品最終將使用於人體,因此產品雖研製成功,僅能算是完成初步研發而已,若產品牽涉到人體健康則其後續的臨床測試與驗證,以及上市後產品的監控與修正,更是其研發工作中的重點項目。而這方面的工作若無完整的臨床環境配合根本無以執行,這也是台灣眾多中小企業遲遲不敢介入生技產業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育成工作

而不可諱言,台灣目前的生技業可謂是良莠不齊,所以在實際與合作廠商洽談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有趣的事。

有人聲稱他研發的能量水可以治百病,但是本人看起來就是一副精神不繼的萎靡樣;有人說他從百種中藥萃取出可以治療禿頭的秘方,但是他頭上卻無時無刻都戴著一頂棒球帽;也有人說他的設備可以幫助夫妻親蜜關係,但是卻聽他一直在抱怨他太太。

所以這些可怕的生意人,常常拿著一個紅蘿蔔在我們面前晃阿晃,希望我們有興趣能跟他們進行合作,但是往往在與育成中心洽談過後,至少有七成被淘汰,而通過第一關後能寫成營運計畫書,送交院外專家審核時大概只剩二成,通過第二關而進入院方各科室代表組成的科技權益審議小組激烈的質詢面審,大概只剩下一成;所以要通過層層考驗,能進駐馬偕育成中心的廠商還真不容易。

雖然經濟部每年都會嚴格要求培育十五家左右的廠商,對育成中心而言是很大的業務壓力,但是每每謹記黃院長的提醒「馬偕是百年老店,有光榮的傳統與歷史使命,所以必須慎選合作對象」。

危機處理

但縱然在嚴謹的標準把關之下,進駐的廠商仍然有許多地方讓我們困擾,譬如曾經有一家健康食品廠商負責人在接受記者訪問時,不小心將與馬偕合作的功效性動物實驗說成臨床實驗,結果隔天見報了,這樣的事我們從來都沒有處理經驗,一時之間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

還好硬著頭皮趕快向楊育正副院長報告,我們又出紕漏了,但副院長了解事情緣由後,沒有責怪,只是提醒我們要先了解廠商是不是為了推銷商品而惡性誤導消費者?類似的事情以後要如何防範?以及趕快請廠商簽署聲明書與切結書,以釐清責任歸屬。

聲聲感謝

像類似需要緊急處理或是沒有前例可循的事情,總是常常出現在育成中心,感謝主總讓我們有驚無險,而且從中學習避免再犯同樣的錯,感謝楊副院長以及所有常常被我們的「勉強」、「拜託」甚至「騷擾」的同仁們說聲抱歉,謝謝大家的寬宏大量以及耐心協助,如果沒有您的鼎力幫忙,育成中心是沒辦法運作的。

建立口碑

隨著國內育成中心家數不斷增加,類似性質之育成中心紛紛成立,在北區就有台大、北醫以及陽明等多家優秀的育成中心,而中國醫藥大學、秀傳醫院以及高雄醫學大學也在中南部地區虎視眈眈,而經濟部的總補助款卻是十年不變,眼睜睜讓這些育成中心爭鬥廝殺,做不好的就不補助,自然淘汰,所產生之競爭壓力日益激烈。

在絞盡腦汁、用盡辦法卻不見育成績效有所起色之時,三年前卻又碰到SARS危機,頓時工作進度明顯落後,幸好慢慢的一件又一件高品質的合作案接連出現,也都洽談順利,漸漸的,馬偕育成中心也獲得好評與肯定,穩固了馬偕育成中心在育成市場的口碑,而在同類型育成產業中有著不可模仿的特色。

育成中心的運作是需要高度的團體合作,閔雲、淑萍與我何其有幸能有黃院長掌舵以及全院同仁的鼎力協助,比起其他的育成中心,我們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以及強大的後援,這是其他育成中心所羨慕的,雖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歷練,但是卻也獲得滿滿的學習經驗,而有著最大的收穫。

未來發展

未來育成中心在整體大環境因素下確實有其困難之處,但還好這些困境並非馬偕育成中心所特有,而是全國所有育成中心同樣面臨的問題,育成中心將繼續保持自己的經營特色,以雙向的方式與進駐廠商合作,第一種方式是B to B(Bench to Bed): 如果廠商本來就是有初步研發成果,透過育成機制與醫院合作,可更深入了解臨床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以量產更貼近臨床使用的產品。

第二種方式是B to C(Bed to Commercialization):醫院把可改善臨床照護的智慧財產授權或移轉給合作廠商,協助合作廠商開發新商品,或是由醫院主動出擊,尋找配合的製造業者,生產自有品牌商品,以朝向成立營利性新體制為目標。

未來馬偕醫院育成中心將繼續以生物科技及健康產業為培育標的,並以彌補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連接缺口為職志,在主耶穌的引領下期於未來與培育廠商一起蓬勃發展永續經營,為促進社會大眾健康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