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貝吃藥藥—淺談小兒用藥安全

撰文‧攝影/台北總院藥劑科急診組組長陳慧珊
因為感染輪狀病毒,平常絕對把握時間玩耍的兒子靜靜地在沙發上,一旁的我正在壓碎一粒粉紅色小藥錠,這是早上帶著兒子到附近診所就診時,醫師伯伯的處方藥,特別交代藥師不需磨粉,我可以回家自行分包。小心翼翼地將磨好的藥粉分成三份,取其中一份和了些水讓兒子喝下,我只期待小寶貝吃藥後能夠舒服些、吃點東西、趕快好起來,能夠像以往一樣喋喋不休。

桌上攤開的報紙,標題正好印著「兒童用藥可選專用劑」、「嬰仔穿大人鞋」等字眼,原來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出呼籲「請給安全好吃的兒童專用藥劑」。瀏覽幾篇報導後覺得大家似乎將焦點放在藥品磨粉以及調劑費上,然而身為藥師的我來說,小朋友的用藥安全以及餵藥的方法是最想和大家分享的,藥品磨不磨粉,其實也是用藥安全的其中一環。

兒童用藥不可輕忽

小朋友不是迷你的大人,兒科包含各年齡層:新生兒(出生至滿月)、嬰兒(滿月至一歲)、幼兒(一歲至五歲)、兒童(六歲至十二歲)、青少年(十二歲至十八歲),在開立藥品時,醫師會依其所處的生長時期、體重甚至體表面積謹慎處方。

口服藥品備有多種「兒童製劑」可供醫師處方,包括液劑、糖漿、懸浮液、咀嚼錠、酏劑等,大部分這類的製劑會做成小朋友較能接受的口味。這些藥品當中,有些糖漿及懸浮液是需要泡製的,可能是加水二十毫升,也可能是加水至六十毫升的刻度;保存條件是室溫,或者冰箱儲存。所有藥品相關資訊是需要父母親留意的。

當小朋友所需的藥品並無「兒童製劑」時,此時可能就需要將錠劑或膠囊磨粉分包,一般來說,各類型緩釋錠、腸衣錠或舌下錠等是不適合磨粉或嚼碎的。

減少磨藥後的不安定性

藥品磨粉後,容易受空氣中的溼度影響(藥品潮解或吸濕),而混在一起磨粉的藥物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這些因素均造成無法預測其安定性。除此以外,若使用分包機,藥品易產生污染,所以當確認藥品需要磨粉時,真心建議父母親,在小朋友服藥前,才將藥品磨粉分包,減少藥品磨成粉末的不安定性,對藥品有任何疑問時,均可向藥師詢問或確認。

兒童用藥安全是需要大家一起維護的,每一個藥袋上,都有清楚標示,包括小朋友的姓名、藥品用法、用量、總量、藥品名稱、外觀、注意事項、泡製方法及儲存條件等,在家中讓小朋友服藥的照顧者一定要先看,若照顧者為保母或者祖父母,父母親則可以覆誦方式和他們確認。.

避免孩童誤食

本院藥局所提供的兒童用藥原則衛教單張有註明,給藥時懸浮劑必須先搖勻,以期劑量的準確性;不要認為給多一點的藥可以讓病情快速改善。在避免小朋友誤食藥品的方面,不要在兒童面前服藥,避免其模仿;將藥品放在看不到也拿不著的地方;藥品能放置於兒童安全包裝內,避免輕易打開而誤食;不要欺騙小朋友那是糖果或飲料;確認所有的藥品皆有清楚標示,最好均放在藥袋內,使用前一定先看說明;選擇在燈光明亮的地方服藥,避免拿錯或看錯劑量;定期整理家中藥櫃,空藥瓶丟棄前需以水清洗。

盡量安撫鼓勵

小孩的服藥是讓很多父母頭痛的事,有時大戰一場後,卻沒把握到底誰贏得勝利。其實本院所提供的「兒童製劑」通常味道都可以令小朋友接受,在嬰幼兒時期,儘量溫柔地以滴管分次給,避免將吃藥這件事塑造成恐怖事件,漸漸成長後,適時的安撫、鼓勵以及對給藥姿勢的溝通,應該都能夠幫助小朋友。

另外提醒大家,藥品不可以放在嬰幼兒配方奶中餵食,因為溫度可能會破壞藥品的藥效,並造成延緩吸收;萬一沒有喝完,藥也沒有吃完;或者藥品造成其味道改變,小朋友因此不喝,而成了另一個問題。

營造安全用藥環境

無論如何,病人的藥物安全一直都是大家努力的,在兒科方面更是如此,期待藥品資訊的透明化能提供安全且正確的用藥,除了請教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員外,民眾也應累積正確的用藥知識,如此才能共同營造安全的用藥環境。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心肝寶貝,在窗口發藥時,每每看到焦急父母親,心中總是祈禱著,希望我們所做的服務,能夠成為祝福。兒子吃完藥在沙發上睡著了,看著他可愛的小臉,一時間忘了所有的煩惱,輕輕拉他那幾根長長的手指,願神保守他平安健康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