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周碩彬
癲癇是個古老的疾病,在科學未發達前被認為是一種超自然、出於神旨的「神聖病」或是魔鬼附身的疾病,陸續又被稱為「集會病」或「吐痰病」。癲癇在中國民間常被俗稱為「羊角風」、「羊癲風」,在台灣則常被稱為「豬母癲」或「羊暈」。癲癇的盛行率約占總人口的0.3-1%左右,在台灣約有20萬人,全世界約有5仟萬人罹患癲癇。
一般癲癇發作是因為腦部疾病或病變,造成腦細胞不正常的陣發性、過度性及無秩序性放電,導致臨床上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及腦電圖上陣發性變化。腦病變可能來自先天性原因如:遺傳性腦代謝異常或發育異常,也可能是後天性原因如:(1) 構造性腦病變-出生前後腦部缺氧、腦部外傷、腦腫瘤、腦血管異常、腦中風、腦炎或阿玆海默氏症;(2) 代謝性腦病變-血糖太低太高、腎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藥物或酒精造成。
中風後癲癇 兩年內復發機率高
在一般成人癲癇中約有11% 是因為腦血管疾病( 即是一般通稱的腦中風) 造成,但如果是年齡大於或等於65 歲的癲癇族群,其形成原因為腦中風者則增加為50%,也就是通稱的中風後癲癇(post-stroke epilepsy)。
根據病人中風的嚴重程度及大小位置,中風後約有3-30% 的機率會在中風後早期(2週內) 或晚期(2 週後) 依不同機轉原因出現第一次癲癇。需注意並非所有中風患者都會出現癲癇症狀,然而如果患者出現了第一次中風後癲癇,則後續再出現第二次癲癇的機率很高,這情形會使病人很焦慮,甚至中風惡化。
哪些病人比較會出現中風後癲癇呢?通常是大腦表淺、大範圍且嚴重的腦血管阻塞或破裂的病人需要特別注意,深層小血管阻塞的病人也有可能發生,不可以輕忽。
典型的中風後癲癇症狀有局部肢體( 如上肢或下肢) 不正常的抽搐或抽筋,並導致抽搐後局部肢體癱瘓無力等較小範圍的表現;也有可能出現強直陣攣發作( 大發作) 如意識喪失、眼睛上吊、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四肢僵硬及抽筋、並常伴有大小便失禁及舌頭咬傷,發作完後病人呈現嗜睡、意識混淆及失憶現象。除了上述抽搐動作外,有很多病人會表現出意識障礙,所以年紀大的病人若出現無法解釋的意識不清楚,一定要先排除中風後癲癇的可能。
出現中風後癲癇後,神經科醫師通常會安排腦部影像檢查( 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 及腦電圖來找出腦部有否新病變及不正常放電,以便進一步掌握病程狀態。此外,出現第一次中風後癲癇之後,為了防備兩年內有相當高的風險會出現癲癇復發現象,所以神經科醫師通常即開始給予抗癲癇藥物,這樣可預防並降低癲癇復發的風險。如有相關疑問,請洽詢神經科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