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的發展及未來藍圖

文/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呂宜興

一般人認為耳鼻喉科是「小科」,或是「能開刀的小科」。但是其實耳鼻喉科屬於衛生福利部規定須24小時值班的重症科別,手術室中部分耳鼻喉科手術也都屬於長刀或大刀,所以目前中華民國耳鼻喉科醫學會已經正式改名為台灣耳鼻喉頭經外科醫學會,代表耳鼻喉科已經蛻變成具有多科不同專精的綜合體。內政部除了台灣耳鼻喉頭經外科醫學會,也有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台灣耳科醫學會、台灣鼻科醫學會、台灣顱顏整形外科醫學會、音聲醫學會等等註冊。各個不同分科也在疾病上整合科別互相合作,以增進治療的效果。

均衡各科發展及協同院內其他科部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自2017 年下半年起,除了利用晨會時間規劃專科議題進修,亦將科內14 位主治醫師依照專長確實分科,進行主持晨會及學術分工。

耳科:徐銘燦前主任、林鴻清醫師、蔡循典專員、孫煜庭醫師( 召集人)。

鼻科( 含鼻整形顱顏外科):王瀛標醫師( 召集人)、周家儀醫師、徐瑋婷醫師、許瑞賢醫師。

喉科:謝麗君醫師( 召集人)、劉天仁前主任。

兒童耳鼻喉科:李國森前主任、蘇晉輝醫師( 召集人)。

頭頸科:呂宜興主任、李振川醫師( 召集人)。

確實分工除了和其他科合作有對口單位,也形成良性競爭,評比論文及學術影響力。如鼻科在顱底手術和神經外科詹雲凱醫師的協同作戰;李國森、謝麗君醫師和小兒外科王念陸主任及馬偕兒童醫院合作;頭頸科和口腔外
科、整形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合作,甚至跨足胸腔外科、一般外科( 甲狀腺) 的聯合手術。

未來希望耳鼻喉科在暈眩症的治療上能結合神經內科、語言吞嚥結合復健科、打鼾睡眠疾病結合胸腔內科、參與臨床試驗中心計畫等等,能跨越科別有更多的合作計畫。醫療團隊間跨科整合,能夠為馬偕患者的治療帶來更
周全便利的服務,不同領域互相切磋學習,也能擴大醫師的視野。

整合聽力語言吞嚥團隊

2018 年下半年,已計畫在馬偕紀念醫院及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增設語言吞嚥特別門診,作為健康醫院的一員,此特別門診的開設除了服務老年族群,更提供頭頸癌或其他癌症患者治療後的語言復健及吞嚥訓練。

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還有專任語言治療師,每週固定時間至病房床邊教導病人頸部肌肉運動和吞嚥技巧。希望在語言治療師的協助下,能減少放射治療造成的不舒適,此服務得到護理人員及病家很大的迴響。另外人工電子耳手術後的聽能復健也積極實行。

增加與住院醫師互動並規畫接班梯隊

每季舉行住院醫師/ 臨床護理師KTV 大賽,讓住院醫師有屬於自己的活動。每年評比住院醫師論文、發給獎金,主要目的在增加歸屬感,也希望能留在院內升任主治醫師,使科內主治醫師人數在短期內到達18 位,世代交
替並且充實所有次分科。

未來藍圖

耳鼻喉科科內積極充實各分科學術表現,希望短期內能得到院方及董事會的核准,晉升為耳鼻科部,下設耳鼻喉頭頸四科,和國內外其他醫學中心交流時能更方便且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