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宣教工作之展望

■社會服務室主任鄭頌苑牧師

泰國基督教會總幹事Rev. Sayam Muangsak,今年來台參加長老教會總會期間,由宣教師王貞乃牧師陪同拜訪本院蔡院長,表達期待借重馬偕醫療專業,能給予泰國教會醫院人員培訓,以提升其醫療宣教品質。未來,如果馬偕同仁前往泰國培訓當地人員的計畫成真,本院國際醫療宣教工作將邁入新的里程碑。
醫療宣教工作其實包含「醫療服務」與「宣揚福音」,因為基督教所宣揚的上帝,是一位慈愛的上帝,祂關切人們身體得醫治、憂傷得安慰、靈性得平安。因此,醫療宣教工作是一種持續的委身服事,上帝透過許多願意回應呼召的人,在不同的世代,以專業的醫療與聖經的福音,拯救身、心、靈遭受痛苦的人,彰顯上帝的慈愛。

「體制外」的國外偏遠醫療宣教
本院國際醫療宣教工作之濫觴,起於1997年2月28日,即馬偕博士登陸淡水125週年紀念日前夕,董事會為紀念馬偕博士對台灣之貢獻,特別通過「國外宣教師聘任規則」,決心效法馬偕博士的精神,推展國外宣教事工。
當時詹錕鋙院長曾邀請郭惠二教授及張英華牧師,蒞院分享國外宣教經驗,並於委員會中決議,仿效馬偕博士醫療宣教模式,推展「跨文化偏遠地區宣教」,所謂「跨文化」係指對象為非華人的族群;「偏遠地區」則指非都會區或物資缺乏的落後地區。
泰北偏遠山區的阿卡族,是馬偕選定第一個關懷的對象,因為他們是無國籍的少數民族,過著缺乏水、電、醫療資源的生活。
1998年王貞乃牧師被聘為馬偕首任宣教師,因為她是具備護理師及助產士執照的傳道人,兼具「醫療」與「宣教」的事奉能力。王牧師工作的重點,醫療部分是提供醫療的諮詢及服務,特別是協助婦女平安生產,並確保母嬰健康。宣教部分則是巡迴各個村落,帶領禮拜,宣揚福音,培育傳道人。
有鑑於訓練青年的迫切性,即以滿星疊已廢棄的軍醫院,做為「培訓中心」,招募青年下山接受教育,週間授予醫療、聖經、農業、倫理等課程,週六、日再分派他們回山寨服事。
經過幾年辛苦耕耘,水源管路陸續建置起來,衛生有顯著進步,許多族人因信主戒毒,兼具敬拜上帝與集會功能的禮拜堂,也一一落成啟用。
初期工作並未報備當地政府,也尚未與當地教會建立關係,一切皆屬「體制外」運作,故面臨許多的限制,例如:1.以觀光簽證在當地服務。早期宣教師必須三個月出境一次,非常不方便。但考量其健康狀況,醫院即善用回台機會,安排健檢及調養身心。2.宣教師安全上的顧慮。泰緬邊境不時傳出軍事衝突,宣教師非但沒有官方保護,更因外籍身分敏感,必須非常低調與謹慎。3.學習語言的迫切性。阿卡族語學習不易,要順利推展工作,必須短期同時學會泰語與阿卡語。4.藥品、物資補給困難。由滿星疊啟程,上山步行約需3個多小時,滿星疊距離都會區清萊,車程要1.5個小時,藥品或物資補給面臨許多難題。

醫院與北部大會合作的國外醫療宣教
阿卡族事工經過幾年摸索,組織與運作漸趨成熟穩定,深獲北部教會信徒肯定與認同,紛紛組團觀摩並熱心捐款。
2006年3月,院牧部主任林增坤牧師受邀,擔任北部大會「阿卡宣教執行小組」執行長,負責台灣與泰國教會間的聯繫,並督導阿卡族宣教區事工推展。
由於培訓中心工作已穩定發展,執行小組將第二階段關懷重點,放在如何給予少年、孩童接受教育的機會上。在泰國的法律規定,少數民族只要能完成正規的高中教育,就能取得公民權。因此,執行小組在金三角清賢地區建造「種籽學院」,提供經費與宿舍給學童下山接受教育。
「種籽學院」的希望工程,對改善阿卡族人的地位,或鼓勵其民族自立自強,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效益與影響。每年聖誕節期,本院短宣隊前往泰北義診,許多同仁回來,都成為「種籽學院」固定捐款的支持者。
為了強化當地教會的參與,執行小組也組織「阿卡族發展基金會董事會」,邀請泰國第七區會代表兩名、阿卡族領袖代表三名及台灣教會代表兩名,共同關心、協助醫療宣教事工的推展。
本院在上述的合作模式當中,已經與國內、外教會,建立極緊密的合作關係,也讓本院在異邦的醫療宣教服事,立下更穩固的基礎。

醫院與政府機構合作的國外醫療宣教
配合政府支援友邦的醫療活動,符合本院「善盡社會責任,關懷弱勢族群」的核心精神,廣義而言,以醫療服務來彰顯上帝的慈愛,也是醫療宣教工作的一環。
台灣過去在國際交流活動,都受到極不平等待遇。政府期待透過醫療支援與協助,有助於增進外交關係,爭取更多國際肯定與認同。
過去,本院曾不定期配合衛生署邀請,前往帛琉、馬爾地夫等國從事醫療支援的工作。自2006年起,本院開始定期配合「國合會」,進行友邦醫療支援工作。
「國合會」(全名為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以財團法人的組織運作,為台灣從事國際發展合作的專業機構,其與醫界組成的「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透過行動醫療團的方式至友邦及友好國家支援,例如:嘉基支援菲律賓;屏基支援馬拉威;彰基支援巴布亞紐幾內亞等。
2006年本院由黃俊雄前院長親自領軍,前往南太平洋吉里巴斯與斐濟。在吉里巴斯十天的工作日當中,黃前院長施行了七例的手術,另在斐濟醫學院發表演說。該次醫療支援活動,除了成功地完成醫療服務的工作,也與兩國的醫院締結為姐妹醫院。自此,本院醫療團固定每年前往南太平洋兩梯次。
透過國合會的安排,這些國外醫療支援,除了提供當地醫療服務以外,也開啟了這些國家醫事人員來馬偕代訓的機會。自2006年起,陸續有吉里巴斯、斐濟、聖克里斯多福、布吉納法索等國,派遣來馬偕受訓。同時,它也開啟友邦重症病人來馬偕開刀的先河。2007年有三名吉里巴斯患者來院進行心臟瓣膜手術;2009年吉里巴斯一名被九隻野狗追咬的病童及一名罹患巨大腫瘤的骨科病患分別來院進行完成整形及骨科手術。

國際醫療宣教工作之展望
經過多年的耕耘,我們已獲致相當豐盛的成果,例如:建置水電系統,改善弱勢族群生活;倡導衛生觀念,改善居住品質;提供醫療服務,解除疾病痛苦;提供教育機會,奠定弱勢族群自立基礎;參與友邦醫療支援,鞏固國家外交;宣揚基督福音,鼓勵生命更新(阿卡族人戒毒意義尤其重大)……。
未來,馬偕在國際醫療宣教工作,可以做得更好,也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我們除了在既有的基礎發展外,去年成立的「國際醫療中心」,已將支援國外醫療活動,納為其三大重點工作之一。醫院也已訂定「國際弱勢族群就醫補助辦法」,每年編列300萬元照顧國際弱勢族群。這些具體措施,都讓國際醫療宣教工作,增加更堅強的後盾。
在實務運作上,若要發揮更大的果效,建議可以考慮由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跨國合作關係:「跨文化偏遠地區宣教」的模式,仍應是未來努力開拓與深耕的目標,惟應盡量設法與官方或民間建立合作關係,以確保在宣教區從事醫療行為的正當性,並可維護宣教師或醫療同仁的安全。
2.設置馬偕宣教中心:醫院應設置「宣教中心」,以統整本院國內、國外醫療宣教活動,亦可積極投入「推展教育」的服務,讓宣教師回國期間,可以傳承理論與實務之經驗。本院為教學醫院,曾主辦過三次全國性之相關研習營,課程包括「國外醫療宣教異象」、「基層健康照護」、「熱帶營養學」……等。(1998年曾獲衛生署補助25萬元)
3.醫療人員派駐教學:短期醫療支援活動,其達成效果相當有限,若能擬定派駐辦法,鼓勵有心同仁,能以幾個月時間派駐當地,培訓當地醫療人員,或示範開刀教學,以產生更深遠的果效。
4.開發異邦巡迴醫療:友邦重症病患來院開刀,經費開銷頗大,若可能在當地設置開刀配備齊全的巡迴車,團隊定期支援,以相同的資源,應可嘉惠更多的病患。
5.檢討宣教師聘任規則:過去內科張育成醫師、家醫科陳鼎達醫師,對國際醫療宣教工作非常熱衷,且都兼具「醫療」與「宣教」的事奉能力,但是現行醫師的升等制度,尚無法處理「醫師成為宣教師」的編制問題,殊為可惜,適度改善聘任規則,未來才有可能蘊育出「台灣馬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