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部主任李宏昌
我是民國62年和馬偕醫院開始結緣的。那年,我經過北醫篩選,和一群同學來馬偕醫院當Clerk。2年的clerk,1年的intern,當兵2年後,67年又回到馬偕小兒科,這樣一晃就已近三十六個年頭。
見證兒科發展
最近查一些資料,發現馬偕小兒科是民國48年由內科分出,開始獨立作業,今年剛好是50周年。個人三十多年小兒科醫師生活,竟也為馬偕兒科近2/3的歷史做見證!
Clerk時候,主任是施政雄醫師,Intern時已經是黃富源醫師領導小兒科的時代了。從那時候十多個小兒科醫師(上圖,民國67年馬偕兒科醫師合影),經歷多位主任(高信安、梁德城、沈淵瑤)與前輩醫師的努力經營,89年開始由我負責,到目前4個院區編制112位兒科醫師,儼然是台灣小兒科界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
回顧這段歷程,黃富源醫師帶領小兒科的階段,應該是馬偕兒科由一般開業醫模式更上層樓的重要轉捩點。主張「次專科深入照顧」,與推行「以病人為主,多位醫師combined care共同照護」制度,那時候是創新,卻是影響馬偕兒科非常深遠而且最有貢獻的制度!就是30年後的今天,馬偕兒科仍能被喻為「台灣兒科界的少林寺」,也應該是黃富源教授創新,歷屆主任持續推動這兩個制度的功勞最大!
近年因身兼醫院評鑑工作,有機會參訪全省各醫院的小兒科工作。相較之下,如果要問我馬偕兒科的特色,我將為您作底下簡介:
共同照護制度
來馬偕醫院住院過的病人大多有經驗:一旦住院,常常有不同次專科的兒科主治醫師同時來查房,共謀解決病人的疾病。健保局並沒有多給付,病人也沒有任何多出來的經濟負擔,一份醫師費用,幾個一起combine care 的醫師一起share。這個制度已推行近30年,所有兒科主治醫師已蔚為「馬偕兒科文化」,不計較,多請教,一切以病人安危的為要務。
三年前更推行「加護病房(大孩子和新生兒均然)專責主治醫師」制度,任何病人因需要而住進加護病房,規定一定要和「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共同照護。原來疾病的處理,仍由原來的次專科醫師負責,但任何會影響生命危險的acute clinical change均由「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互責。這樣下來,病人的治癒率又大大提高!
次專科深入照顧
28年前,馬偕兒科開始分次專科,特殊的系統,有專人投入更深入的研究,分別在國內外相關單位進修,開始建立起臨床治療的口碑,有許多疑難雜症解決後也開始出現醫學報告及論文,使得本科在學術的地位竄升。
目前本院兒科各次專科醫師在學會都占了很重要角色,許多醫院也紛紛送子弟兵來本院做次專科的訓練。
再度加強「一般兒科」
當然,很多制度有利有弊。推行「次專科深入照顧」20年之後,台灣兒科已經到處是「次專科」之時,我們又發現,一味推行次專科,「頭痛找腦科,腹痛嘔吐找胃腸科」,卻忘記頭痛可以是喉嚨發炎發燒引起,嘔吐可以是腦炎或腦瘤引起,腹痛也可以是心肌炎或糖尿病導致!
放棄兒科醫師本來就該有的「基本能力」,對病人並非福氣。因此我們開始強調「一般兒科」的重要性。「次專科」惟有建立在好的「一般兒科」之上,病人才能獲得更好照顧!
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之間無「階級」
馬偕兒科另一個文化就是,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之間無「階級」概念,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同一家人相處一樣。每天的morning meeting,所有的主治醫師均會到齊(圖2,morning meeting一景),針對住院醫師、intern及 clerk提出的報告,做深入淺出的comment。
大家的共識:Clerk、住院醫師該懂的知識,主治醫師們在這做經驗傳承;更深奧的knowledge在次專科meeting中再詳加討論。主治醫師們的comment主要是要讓後輩們聽懂,對臨床有幫忙。會中決不有謾罵苛責的畫面。
平均,我們每1-2個月會辦外燴一次,所有兒科同仁(包括正在本科run的intern及clerk、屬於本科部的心理師、衛教師、實驗室工作同仁等)一起聚餐。雖然並非大飯店,但這種「本土性」、「草根性」的美食聚餐,更有助於互相溝通與聯絡感情,也更縮短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之間的距離,這是馬偕兒科另一個文化。
結語
36年目睹馬偕兒科的成長,感受到馬偕高層對兒科的全力支持,我只想說一句:「感謝上帝!感謝歷屆院長!感謝歷屆兒科醫師!」
現任蔡院長上台後,強調「婦兒科照護優質化」,一年多來也真的感受到院方多方面的支持。相信馬偕兒科的口碑,在高層繼續support下,將會薪火相傳、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