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婦產科張志隆醫師

■醫學研究部陸中衡

從98年起,醫研部將在院訊中開闢專欄,提供部內訊息,讓讀者知道醫研部的工作內容。首先,將從報導部內年輕有為的醫師著手。

婦產科張志隆醫師是「共同實驗室三」的主持人,研究領域是「癌症免疫治療」、「DNA疫苗」。為人親切的張醫師非常忙碌,約訪第三次才成功,讓我們透過訪問來認識他:

紮實優異的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是我的母校,兩年實習醫師訓練是在長庚醫院完成。服完兵役後便進入馬偕醫院婦產科擔任住院醫師,經過四年的紮實訓練,繼續升任婦產科主治醫師,我也慶幸我是馬偕的一分子。

任主治醫師的第一年,我參加了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專科醫師訓練」的培訓計畫,在兩年的密集訓練中,多位教授講授的專題課程及許多來自海外前輩學者的教誨,啟發了我不同的視野和思考,也開始有了到國外繼續進修的念頭。

而經過更多臨床與實驗室工作經驗後,就在主治醫師第八年時,拜醫院的栽培與科內的支持所賜,我有幸出國攻讀博士學位,告別臨床,重回學生生活,開始接受基礎科學的思考與實驗室磨練。當時在英國劍橋大學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抉擇不定,後來考量英國的訓練時程較為密集,且劍橋大學在生物醫學界的先驅地位令人景仰,加上風景又很漂亮,指導教授也十分和善,因此選擇了劍橋大學成為我攻讀博士學位的地方。

在英國的三年期間,我主要待在MRC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研修,主科領域是癌症細胞生物學,屬於分子細胞生物及免疫的研究。訓練過程的甘苦冷暖令人難以忘懷,也是人生中很快樂的一段時光。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在學習基礎科學領域時總希望能將基礎與臨床結合,加上自己對免疫學的興趣,因此在繳出畢業論文後,又繼續第二階段的學習—飛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嘗試與臨床治療有關的研究,到癌症免疫療法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兩年。這段期間讓先前的訓練與臨床有了銜接,也讓我見識到美國一流醫院醫學研究的卓越。

對卵巢癌治療的努力
婦癌主要有三大癌症: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其中罹患卵巢癌的婦女數目有提高趨勢,目前卵巢癌的致病因子並無定論,可能與遺傳、生活環境、飲食、荷爾蒙的狀態有關。
一般而言,近七成的卵巢癌病人發現時都已是晚期,儘管有手術、化療等治療方式,但病人會因為抗藥性的問題而復發,導致後來無藥可用的窘境。我向院方提出用免疫療法和標靶治療等方法來治療卵巢癌的研究規劃,期待補足手術與化療治療的不足。
以標靶治療為例,卵巢癌的細胞表面發現一種AMHR2 (anti-Mullerian hormone receptor 2)的受體,結合AMH (ligand) 會使女性生殖管道退化,在成熟女性的體細胞中一般不會發現此受體,可是在卵巢癌細胞卻可以發現。因此利用AMH,理論上可以使卵巢癌萎縮,目前在動物試驗中的確看到這樣的效果。但若要大量純化AMH以治療卵巢癌,則面臨到價格與注射入體內的穩定性等問題,因此如果開發抗AMHR2的活化抗體(activating antibody)或是單鍵抗體(single-chain antibody),希望可以取代AMH達到治療的效果。可是AMHR2是一種演化上保留且穩定(evolutionarily well conserved)的蛋白質,必須克服技術上的瓶頸以生產單株抗體。

免疫療法臨床試驗
目前計畫中的免疫療法臨床試驗,主要是結合高溫療法與免疫療法。以往高溫療法是利用高溫(42℃)療法以增加細胞毒性、微血管擴張與細胞的通透性以達到藥物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溫療法也會產生細胞熱休克蛋白表現(heat shock protein),引發免疫調節效果,因此也可以結合高溫療法與免疫療法以治療病人。同時我們也計畫調整現有化療藥物的劑量與給藥頻率,以期誘發癌症病人的免疫反應,達成促使化療後剩餘的癌細胞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殺死的效果。
在進行免疫治療以前,我們必須有一個很穩定的實驗室做後盾,執行各種免疫分析,以追蹤醫療方法對免疫的效果,否則無法了解在病人身上真正的免疫反應為何,以及為何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不論臨床試驗治療的效果如何,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吸取經驗。回顧這一年,實驗室研究團隊培養了不少免疫分析的能力與經驗,為未來的臨床工作打下良好根基,同時實驗室也希望為醫院裡相似的癌症研究建立起研究平台,將來可以與類似研究共享經驗。

對研究環境的期許
院方提供很棒的硬體研究環境,不論儀器設備的供應與動物實驗的設施都令人感謝。就我現在所做的轉譯醫學研究而言,一個臨床醫師可以將在臨床上發現的問題以基礎醫學的工具來解決,真是夢想的實現。不過,臨床醫師若要同時兼顧臨床和基礎研究,有時難免有些力不從心。另外,國外的研究環境中,因為學校裡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可以就同一個問題提出不同見解,從不同角度切入思考,對於問題可以有更廣泛與深入的解答,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