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的背後

■醫務專員張國頌醫師

一份商業性雜性近期評選出臺灣的百大醫師,引發醫界及社會大眾廣泛的討論。

先不論這份雜誌做出此調查的真正目標,但一般民眾比較想知道的是,究竟生了病該找「名醫」還是「良醫」?

醫療是打團體戰的一門行業,一個病人來到醫院,在檢查、治療的過程中,有各個專科領域的專業人員,照X光有專業的放射師、抽血、驗血得有檢驗師,還有無微不至照料病人的護理人員,甚至您會發現還有許多志願服務的義工穿梭其中。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對於醫師便有偶像崇拜心理,即便是隨著社會的變遷,醫師仍是醫療處置過程中的靈魂人物,但殊不知,檯面上的人物往往不見得是最辛苦的,而檯面下的人卻不見就不辛勞。

醫療環境的改變、醫學次專科領域的興起,都使得浩瀚的醫學領域中更加深了每一項次專科的發展空間,醫學逐步走向廣泛性的整合醫療過程中,所有英雄式的崇拜已不復見,與其冠上「名醫」的至高頭銜,倒不如把他當作是絕佳的資源整合與調度者,透過他的善於調度與分配,才能讓醫療處置得以順利圓滿。

除此之外,又有誰知道在「名醫」的背後,還有多少「良護」的協助,這些護理人員的努力與奉獻絕不亞於白袍醫師,在煩瑣的工作環境中,這群無名英雌仍舊堅守崗位,為病人服務,在護理人員緊縮的時代,如果我們可以把更多的鼓勵與肯定的微笑送給護理人員及其他醫療團隊的成員,相信可以使醫病關係獲得更佳的互動。

願以此篇文章獻給所有在護理工作崗位上犧牲奉獻的微笑天使們。

謝謝妳們,妳們辛苦了。

《本文轉載自96年5月13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