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部醫療團隊 提供乳癌病人最適切的照護

文/馬偕紀念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張源清醫師

乳房是上帝賜給女性最美的禮物,女性因她而美麗並擁有自信,但隨著國人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日漸西化,臺灣乳癌患者逐年增加,為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發生年齡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比歐美國家好發年齡提早10歲。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14,856名患者罹患乳癌,逾2,655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36分鐘有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7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所以千萬不可對此疾病掉以輕心。

乳癌的危險因子

乳癌是乳腺細胞的惡性腫瘤,發生的原因迄今尚無定論,依據觀察報告,可以歸納出下列幾項危險因素: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的細胞增生現象者、有乳癌特殊家族史尤其是母親或姊妹患有此病者、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未曾生育者或第一次懷孕的年齡超過31歲者、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患者、有一側乳房罹患乳癌者,則另一個乳房罹病率較高、停經後肥胖者、高脂肪或酒精攝取、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或更年期荷爾蒙補充劑等因素。有以上情形的婦女,就需特別提高警覺,建議定期接受檢查,以獲得正確的評估。

乳癌可能的症狀及診斷

摸到乳房腫塊往往是婦女們前來求診最常見的問題,也是乳癌最常見的徵狀,然而臨床上90%以上的乳房腫塊多是良性的。婦女自我檢查時,若發現腫塊甚硬、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清楚且固定在皮膚或胸壁上,或乳房變形皮膚呈凹陷、溼疹樣、橘子皮變化,甚至是紅腫潰爛、乳頭凹陷或有不正常血色分泌物、腋下淋巴腺腫大等現象,建議應由乳房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與檢查。

乳癌的診斷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1)理學檢查(2)影像檢查─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等(3)細胞、病理確診(4)期別及預後因子、治療指標之判定。

個人化醫療 治療效果更精準

乳癌治療的方式包含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及免疫等治療法,依病人之病況而有不同的選擇。近幾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某些癌細胞的分子生物學特性,對預後的影響可能比傳統的病理特徵還來得大。不論藥物如何發展,個人化醫療仍是乳癌治療的重要方針,任何藥物都必須針對病人的情況搭配治療方法。

同樣被診斷為乳癌,有些人可能治療效果非常好,有些人卻效果不佳;意即接受同樣治療,預後卻可能完全不一樣。有別於目前統一標準化治療,現今乳癌研究重點是根據癌症特別的分子特性,設計個人化治療,療效更佳,毒性更低,希望找尋更多腫瘤分子生物指標(預後因子),有效預測藥物反應。

以病人為中心 提供最有效的治療

馬偕紀念醫院於2003年7月30日成立「乳房醫學中心」,致力發展以乳癌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模式,2020年更通過醫療品質策進會「乳癌照護品質認證」。透過多專科整合醫療團隊相互合作模式,充分了解疾病特性,提升患者存活率,並提供病人最合適且有效的治療計劃,維持其良好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