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預防及治療腦中風

■臺北總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雅如‧傅維仁

腦血管疾病在台灣名列十大死因之第二位,而且是成人殘障的主因。

腦中風將帶給醫療照護系統相當大的負擔,首先是急性中風的早期治療,再來是中風病人恢復期後的長期復健與照護。

搶救時間決定失能關鍵

根據統計,半數的患者可在中風後六個月仍存活下來,其中三分之一可獨立家居生活,但卻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不能自理生活而需仰賴家人的照顧。

台灣地區每年約有3萬5千名中風新個案,其中有四分之三為缺血性腦中風。如何及時處理及治療早期中風,將是決定病患失能與否的一大關鍵。

掌握黃金三小時

過去數十年來,在急性中風的治療與研究有許多新的突破與發展,進而建立了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各項中風治療模式與治療準則。

其中最受注意的當屬急性缺血性中風黃金三小時內血栓溶解劑(tPA)的使用及有症狀或無症狀之頸動脈狹窄患者利用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可有效預防中風的再發生、心律不整(心房震顫)患者抗凝血劑的使用、各種抗血小板劑對腦血管疾病再發的預防、降膽固醇藥物(HMG-CoA還原抑制劑)與適當的血壓控制對於穩定血管動脈粥狀硬化程度的療效及早期積極復健等等。

雖然上述的幾項研究成果已然成為醫學實證的治療指標,但在許多專家的研究中卻發現中風患者的照護品質仍未能有效提升。

究其原因,在於缺乏有系統的組織、資源的分配、次專科醫護人員的培養、以及各醫院軟硬體設備的闕如與整合不夠等等,以致無法快速評估及治療中風患者。

如何落實並提升腦中風患者之治療品質,專科化的照護系統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參考國外經驗

有鑑於此,美國於西元2000年集合各腦中風專家與醫療機構組成了一個名為Brain Attack Coalition(BAC)的組織,且發表了關於基礎腦中風中心設置必備條件的共識聲明,並進行相關的監督與研究。

在2003年JCAHO(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更依據BAC之架構及美國腦中風學會(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提出了腦中風中心的評鑑標準,其中即包含急性中風的處理、危險因子的評估、住院中的照顧及二次中風的預防與出院後的安置與衛教等等。

而在台灣,各大醫學中心也自民國90年以來,也陸續成立腦中風專門病房或腦中風中心。而本科也在歷經近十年之努力後,在院方的支持下即將完成腦中風中心的設置,期能達到提高對於廣大腦中風患者之醫療品質,並有效預防中風的再發生。

腦中風中心發展

我們的發展重點在於快速並正確診斷腦中風及確立病因,及時提供腦中風患者更優質且整合的醫療,並將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教學、及研究融合,俾能提升專業人員及患者與家屬對於腦血管疾病之認識,而能減少腦血管疾病的再發生。

我們的主要服務項目,包括:

(1)急性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包含黃金三小時內血栓溶解劑的給予及必要的腦中風加護治療。

(2)必要時神經外科或介入性神經放射治療,如血管攝影、血管支架或血管瘤栓塞治療。

(3)適當的處理腦中風相關內科疾病。

(4)對於嚴重腦中風患者提供臨終安寧照顧。

(5)全方位的復健療程。

(6)提供嚴重殘障患者之長期照顧。

(7)出院計畫及出院後之安置與居家護理。

(8)適當的預防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再發(包含危險因子的控制與治療)。

(9)加強醫護人員的教育訓練及對病患與家屬的衛教。

(10)建立適當的治療準則。

腦中風中心是一個整合性、跨科部合作的單位,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醫療人員一起來提供對中風患者的照顧。

中心主要成員包括神經內科、急診科及復健科醫師,必要時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線科與相關內科醫師,並具有專科訓練的護理人員與個案管理師、復健治療師(包括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社工師、營養師、臨床藥師及資訊電腦工程師等,以為團隊整合。

腦中風中心階段計畫

腦中風中心成立後之階段計畫可分為三部分。

短期計畫希望先成立腦中風單位(stroke unit),並對相關醫護人員有完整之訓練計畫與認證,建立本院腦中風患者完整之登錄資料,以利於各項臨床與流行病學研究;中期則冀能提升一般民眾對於腦中風症狀與徵候之認知,而能盡快就醫,以增加施打血栓溶解劑(tPA)之比例,改善病人之預後及腦中風後之生活品質;而長期計畫希望藉由適當的衛教及積極的預防策略、藥物治療等等減少腦血管疾病再發生的機會。

降低患者致殘率

根據統合分析的研究結果,與一般的病房照顧比較起來,腦中風中心的成立可以提供急性腦中風患者早期功能維護及避免併發症及腦中風的再度發生,進而可使得死亡率下降17%、獨立生活的能力提高7%、住院日數降低8%。

若能運作良好,預期可以降低患者之死亡率及罹病致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並降低各項醫療費用,減輕社會及家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