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神所應許的心臟血管醫療團隊

■臺北院區心臟內科主任侯嘉殷醫師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與人口結構老化,心臟血管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等,不論是罹病率與盛行率,都有日漸增加的趨勢。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統計,目前國人十大死因首位,雖然還是惡性腫瘤(癌症),但若將其中與心臟或血管相關的死因,如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做百分比加總,其造成國人死因的比例,實與癌症不相上下,甚至略有超前的趨勢。

目前癌症的相關醫學研究,國內外均投入相當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但癌症的屬性,仍有其不可預知性與預防性。與心臟血管疾病相較,後者在許多層面,無論是公共衛生與醫療,皆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良好效果,甚至在預防醫學的層次,若能在疾病發生前防微杜漸,將致病的危險因子降低,日後發生心臟病的死亡率,亦可大輻下降,這類數據,實有許多實證醫學上的佐證。

成立心臟血管中心

有鑑於此,院方在數年前便有成立心臟血管中心的擘劃,其目的便是希望影響國人健康至巨的殺手,能提供最好的整合性醫療,且其思路邏輯,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其來有自。

最早的醫療傳道醫院

馬偕醫院是台灣最早從事醫療傳道的醫院,一百多年前,馬偕博士在以神的名設立的偕醫館內,落實醫治身、心、靈理念,並傳承至今,因此本院可說是台灣地區最先接觸西方辨證科學式醫學教育的醫院。

最早引進心臟加護醫學

馬偕醫院在心臟醫療方面,是最早將「冠狀動脈加護醫療」與「心肺急救復甦術」觀念引進台灣地區的醫院,這些都是在吳再成名譽院長四、五十年前出國進修後帶回馬偕。

這些醫療行為模式,在五十年後的今天,已成為重症心臟病患急救的標準。吳院長本人當年更在馬偕植入台灣地區首例的永久心臟節律器,後者目前也已成為治療心博過慢病患的標準治療模式。

培育人才 經驗傳承

馬偕醫院極為重視人才的培育與經驗的傳承,遠在蔡正河院長與周友三醫務專員先後擔任心臟科主任時,那時的醫療儀器極為昂貴,特別是心導管儀器在二、三十年前就要上千萬。

當時我們的財力、物力皆無法與有國家級資源的醫學中心相比,那時的馬偕也還稱不上醫學中心,但當時的蔡正河主任與周友三主任,仍然排除萬難,先由一部二手的心導管開始,慢慢汰舊換新,並能說服董事會支持心導管技術的發展,才能有今日心臟內科的粗具規模。

還記得當年本人才剛進心臟內科擔任總醫師,卻有幸得到蔡醫師與周醫師逐例親自示範心導管技術,小從下針、放管、攝影、判讀,到最後病患照護,可說是巨細靡遺,至今仍印象深刻。

心臟醫學次次專科化趨勢

我們雖然有這許多優良的傳統,但要成為一個一流的心臟血管中心,仍有許多的困難與挑戰待克服。

目前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爆炸,心臟醫學亦如是。個別醫師已無法全面能專精心臟醫學的各個領域;因此,心臟醫學次次專科化是其趨勢。

目前心臟血管中心初步的構想,亦朝此方向大致分為臨床與基礎醫學研究兩大部份。

在臨床部份又區分為以下幾項:

介入性心臟學

主要醫師群將專攻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置放、週邊血管疾患治療,並已成立24小時心導管作業模式,隨時提供急性心肌梗塞並經臨床判斷適合作緊急心導管的病患第一時間的救助。

心律不整脈醫學

主要醫師群將專攻各種徐脈、頻脈等複雜性心律不整脈,服務項目涵蓋種種心律不整脈定位、燒灼、心臟節律器與去顫器的置放等,近年更將業務範圍拓展到重度心衰竭病患置放雙心室同步起搏器,並有良好成效。

急重症與心衰竭照護

台北院區設有心臟內、外科專屬的加護病房,並將心導管室、心臟外科開刀房規劃為單一樓層,使得重症照護、緊急心導管或緊急外科手術皆能在同一樓層進行,動線上非常方便,省去危急病患搬動的風險。加護病房內並配置有數位化的照護資訊系統與即時心導管影像系統,醫護人員皆能於第一時間取得病情資訊以供判斷。

在基礎醫學部份,則區分為:

粥狀動脈硬化之基礎醫學研究

在細胞生物學層次著重於細胞與細胞溝通之隙連結研究,及其與各種動脈硬化致病機轉之關連;在分子生物學層次,著重於血管受傷與修補之機轉,特別在修補過程中平滑肌增生過程太過以至血管再度狹窄之分子訊號過程的探討。

另外在未來發展的基因治療層面,正發展以非病毒方式而採超音波作為載具植入細胞的研究。

前述相關研究計畫除獲得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經費上的支援外,並獲院方大力支持,忝為馬偕卓越研究計畫之一,期能紮根於馬偕,俾日後能產生更多本院自行培育的人才與更完善的研究平台,與臨床能更緊密的結合。

綜觀未來的挑戰及待克服的克難,包括了:

整合性的醫療模式思維

無可誨言,醫學領域次次專科化的結果,可能造成各醫師在醫治病患的過程形成品質片面化與分段化,雖然在疾病的某些環節病人能接受到最好的治療,但其他環節仍有可能疏漏,因此在醫療觀念上如何打破舊有的思維,採「醫治病患」、「全人醫療」的模式,而非僅治療某種疾病,甚至某種疾病的某一病程,是吾人有待克服的盲點。

初步粗淺的構想,是打破一般心臟心、外科的傳統模式,成立心臟血管中心專屬病房。該病房中並特設中繼加護床位若干床,收治病情不如一般加護病房嚴重,但又不適合入住一般病房的病患。病房中並同時收治心導管術後與開心手術術後病患,心臟內外科的專家,則可在同一病房針對病患做出整合性的思考與溝通。

馬偕樓啟用之未來發展

目前馬偕樓亦比照台北院區成立心導管室與心臟加護病房增設床位等措施,日後視業務需求,並希望能增設心臟外科相關的人力編制;這些期待與規劃,皆需耗費許多財力、物力,在整個醫療給付日趨困難的今日,執行的門檻相當高,仍有待科內同仁與心臟外科的伙伴們一起努力,俾能早日達成,以服務淡水廣大的病患群。

細胞修補與器官再生研究

目前器官移植風氣仍未普及,末期心衰竭等待換心的病患常等不及就撒手人寰,因此如何讓垂死或老化不堪用的細胞或器官重生,是目前醫界非常熱門的研究話題,但該項觀念與技術,仍屬啟蒙階段,且瓶頸處處,有待多栽培博士級人才進修後,帶回新的觀念與做法;同時在醫療倫理與法律層面,仍有諸多困難待克服,該技術才有使用於病患的一天。

結語

馬太福音十二章二十節用這樣的話語,形容主耶穌基督治療病人的心境:「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火,他不吹滅。」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金句,在行醫的過程中,無論病患的病情是如何的不樂觀,作為醫者的我們,沒有失望和悲觀的權利。即使肉體的病痛和朽壞最後仍難以避免,但在心靈的撫慰和醫治,仍是我們必須擔負的責任。

院方基於這樣的心境,責成心臟血管中心早日成立,對心臟內外科的工作伙伴們,與其說是責任的加重,不如說是在醫療傳道事工上極為重要的鼓勵,吾人深知我輩才能上的極限,惟有祈禱上主能秉承前輩們優良的傳統上繼續賜福給心血管醫療團隊的各個成員,俾能榮神益人。

在蔡正河院長新就任之際,特為此文,謹申祝賀之意,並期望院內更多的同仁,能加入心臟血管醫療照護團隊,在醫療傳道的事工上,作更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