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住院生活如何適應? 兒童醫療輔導師出妙招

文/兒童醫療輔導師李德容

兒童醫療輔導師(Child Life Specialist)制度從1920年代開始發源於美國,目前在美國的兒科單位都設有兒童醫療輔導師,陪伴小朋友與家長做各項檢查與治療的調適與準備。台灣近年也開始重視兒童友善醫療的議題,陸續在幾間兒科教學醫院開始了這項服務。兒童醫療輔導師是如何協助病童和家長適應漫長的醫院生活呢?

家長情緒與教養

在病童被診斷出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後,家長的情緒一定是非常難過與不能接受的,但如果長時間籠罩著負面情緒,對孩子的病情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時候其他家人朋友的支持與協助非常重要,對著能夠信任的家人朋友抒發一下難過的情緒,或者找到其他能夠舒緩壓力的方法,都可以幫助情緒恢復穩定。

在收拾好不安的情緒後,接下來便是好好和醫療團隊合作,學習認識孩子的疾病以及孩子在生病期間的照顧方法。不要害怕和醫療團隊提出問題,因為這樣才能解決您在照顧上的疑問,能更快適應病童需要的醫療環境。

協助病童適應住院生活

開始住院生活後,盡量幫孩子準備熟悉的物品到醫院使用,比如習慣的被子、安撫巾或是孩子最喜愛的衣服、遊戲玩具和書本。使用病童喜歡和熟悉的東西能夠減輕住院期間的不安與焦慮。

在治療期間,適當的教養也是必須維持的,不能因為孩子生病就凡事都順著他。因為病童有一天會痊癒,仍要回歸面對現實的社會環境,一味順著孩子,只會讓他日後遭受到更大的挫折。所以替孩子建立規律的日常作息,透過設計一些獎勵制度等等,也能幫助病童有機會學習克服恐懼與困難,建立自己在醫療環境生活的自信心。

病童檢查與準備

打針幾乎是每個小朋友最害怕的事,所以家長在平時和孩子互動時千萬不要用打針作為恐嚇或處罰,以免讓孩子更害怕打針,甚至建立連結,讓孩子一想到要來醫院就大崩潰。如果可以,家長應盡量用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去解釋打針的重要性以及該注意的事。例如可以用特別的吸管事先模擬,並且讓孩子知道打針時其實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做,比如玩手機遊戲或聲光玩具,藉此分散小孩對疼痛的注意力。

其他住院的檢查還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以及放射治療等。兒童醫療輔導師都會在檢查前運用圖片、影片或遊戲的方式來幫助病童認識檢查過程。如果對檢查過程有任何的疑問,也可以和兒童醫療輔導師提出,請求醫師或治療單位的檢查人員幫忙回答。兒童醫療輔導師也會在檢查過程中穩定孩子的情緒或協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手足的陪伴與照顧

漫長的住院治療生活被影響的還有病童的手足。在病童住院治療期間,除了妥善安排照顧手足的人手,也要告知病童手足這段時間父母減少陪伴時間的原因。或者可利用週末,讓手足來醫院探訪陪伴病童,這樣也能幫助手足理解情況,而不會因此心生忌妒。如果有家長面對孩子不會回答的問題,也可以請兒童醫療輔導師幫忙。比如曾經有病童的手足因為來醫院看到自己的妹妹因為化療而掉髮,變得不想和她親近,甚至覺得那不是她的妹妹而和爸媽生氣。兒童醫療輔導師運用繪本和手足解釋病童落髮的原因,而讓原本失落的姊姊,再度恢復該有的笑容與和諧的親子關係。家中的小孩平安健康是每個家長心中最大的願望,但是如果被診斷出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家長也不要過度驚慌。透過醫療團隊的幫助以及自我學習與調適,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你都一定會陪在他身旁,這段漫長的住院生活也一定能夠得到完善的照顧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