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紅綠燈 父母如何認可孩子及情緒管理

文/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及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李宗翰

「我都會給予孩子稱讚,不會要求他都要考好分數、好名次。我自己小時候被逼課業的經驗都已經夠辛苦了,我只希望他可以聽話,平平安安的長大。但我有時候會提醒他,你看看某科主任的小孩,他都可以自己去做好自己事情。」

在繁忙的業務與工作中,再疼愛子女的父母親,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緒與壓力。有時候父母雖然是真心的關愛與陪伴,但仍可能在無形的言語間,間接地給孩子留下「不被認可」的感覺。

孩子是心頭肉,但有時也是心頭痛,究竟會是心痛或是心肝寶貝,端看父母心中那一盞智慧的燈。

孩子也有情緒困擾

俚語有句話說: 孩子是「隨便養、隨便大」,不會有事的。但殊不知,孩子跟大人一樣,也會有心理困擾的。網路成癮、拒學、焦慮、失眠、憂鬱、甚至想不開等,都是現在的兒童或青少年可能會有的困擾。背後的核心,往往伴隨著「情緒失調(emotion dysregulation)」的經驗。

情緒的運作來自於大腦基底核的區塊,這個區塊在爬蟲類的階段就已經演化出來了,屬於非常原始的腦區。因為原始,過去情緒曾被視為是不好的,甚至是一種低階的溝通方式。但伴侶與婚姻治療的大師Susan Johnson卻認為:在伴侶關係中,情緒是一種很高等的溝通方式。因為要說的話往往還沒說出口,情緒就先傳遞出來了;同樣的一段話,伴隨著不同的情緒,解讀卻可能是天南地北。

尚未長大的孩子無法脫離家庭系統而生活,孩子現在及未來的情緒穩定度,得靠身邊的父母或家人來培養,而「認可(validation)」孩子是培養兒女穩定情緒度的重要教養技巧。

提供孩子被認可的環境

家庭與青少年辯證行為治療的大師AllenFruzzetti 曾研究過「壓力反應」與「認可經驗」的關係:同樣的壓力刺激後,不被認可的孩子,在四分鐘之後,還是停留在強烈的負向情緒中;但得到認可經驗的孩子,在僅僅四分之一的時間內,負向的情緒就開始出現顯著的下降。

馬偕兒童醫院正要推動的青少年辯證行為治療團體,來自於「不被認可的環境」的相關研究。「不被認可的環境」指的是在成長的溝通經驗中,常經驗到不適當、飄忽不定或甚至是極端的反應,孩子也常常被懲罰、被輕忽或漠視。在這樣的經驗裡,人會容易懷疑自己所經驗的事情與情緒,自然難以養成情緒管理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面對兒童與青少年成長階段的各種正向與負向難題,提供適當地被認可經驗並不容易。親子的互動中,應減少運用「製造嫌惡感」的教養策略,而是以「正面的」教養策略來取代。互動時採取尊重,而非居高臨下的態度,避免採用評價或甚至貶低的態度。在事實證實前,不要急著認定孩子有錯,而是去敘述及提出問題,了解事實與真相。而就算是問題行為,當中若有好的及正常化的部分,仍然給予認可及尊重。

父母自身也要情緒管理

另外,要提供好的被認可經驗,首先需要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坊間有數不盡的情緒管理相關書籍或方法,這邊只簡單提供幾個要點:(1) 了解自己也是會有情緒的,每個人都可能經驗過,雖然身處情緒的漩渦中,卻無法在當下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平時可以學習辨識及命名自己的情緒。(2) 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卻因著情境的變化,有合理與不合理的時候。(3) 情緒就像海邊的浪潮一樣,有來有去;有時候心情的湧現,是會並存著多種情緒的。(4)情緒本身有時是自動化,而且會自我延續的,創造出正向的情緒,也會有正向的延伸。(5)情緒和事實不一定是一致的,情緒反應也是可以改變的。(6) 照顧自身的情緒,也是需要長期的累積:平常就照顧好自己身體的疾病、充足的營養、均衡的睡眠、休閒和適度運動,明瞭自己生涯的價值與目標,也都是涵養長期正向情緒所必須的。

最後,「尋求協助」也是重要的一環。深愛孩子的父母,有時候會創造出父母可以頂天的一種錯覺,但在現代社會的層層壓力下,總有在教養上過不去的時候。真的有困難時,可以至兒童及青少年心智科尋求協助。若父母可以接納自己的能力與極限,了解自己也是會犯錯的,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間接的身教,能學習以平常心面對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