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濟的精神醫療人員在馬偕

文/臺北總院精神醫學部方俊凱、柯凱婷、陳喬琪

在殷殷的期盼聲中,依據臺斐兩國於2014年6月6日簽署的精神醫療合作備忘錄的精神衛生提升計畫(mental healthpromotion project),兩位斐濟群島共和國精神醫療人員,終於在2015年9月17日抵達臺灣,並且隨即報到。其中一位是精神科住院醫師,另一位是資深護理師,他們要在精神醫學部進行兩個月的臨床訓練。

資深護理師是Ms. IliviaTinaimakubuna,在斐濟有12 年的精神護理臨床經驗。這次受訓有三個重要的目標,其一是學習如何成立精神醫學部日間照護病房;其二是學習成立庇護性工場;其三是如何完成一個病人的精神復健計畫。大部分的時間在臺北總院的日間照護病房,由劉智如組長及其同仁,加上職能治療師,完成兩個月的見習與臨床訓練。

精神科住院醫師是Dr. Elizabeth C.Koroivuki, 畢業於斐濟國立大學(FijiNational University) 醫學系,是一位正值年輕力壯的女性醫師。因為斐濟的醫師全部都屬於國家公費醫師,畢業後都必須接受衛生部的派任前往各地區服務。Dr.Koroivuki ( 後來我們都暱稱她Dr.Liz) 被派往斐濟北方一個稱為瓦努阿的大島,在其
東北方有個Labasa 醫院。這個醫院是該國的大型醫院,但是沒有精神科病房,也只有她有精神科的初級證照,必須照護將近3 萬人口的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問題。她說,除了一般常規的臨床診療工作之外,她也需要照護兒童青少年的精神衛生問題,甚至要鑑定殺人嫌疑犯的精神狀態。

她沒有這方面的訓練,也沒有人可以請教或接受督導。看到該國衛生部貼出公告招募,可以前往臺灣的馬偕紀念醫院接受兩個月短期精神科臨床訓練,就主動去申請,經過面談通過後就來了。

Dr. Liz 被派到Labasa 醫院從事精神醫療工作的頭三年完全是自己摸索。她沒有接受過正式的精神醫學的臨床訓練,一直到2014 年,才在斐濟國立大學完成一年的心理衛生課程(Postgraduate Diploma of Mental Health),取得精神科醫師的初級證照(registrar)。

我們將這兩個月的訓練,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急性精神疾病之治療,輔以會談與診斷訓練。在淡水分院的精神科急性病房,她每天早上參加晨會,由住院醫師輪流協助她瞭解個案的狀況與診斷,然後由資深主治醫師用病人會談的方式討論病例。我們的主治醫師有許多位曾經留學英語系國家,所以對Dr. Liz 的臨床督導
與個案討論游刃有餘,有明顯的幫助。

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分別在臺北總院的精神醫學部日間照護與庇護性工場,協助她瞭解精神科復健的運作方式,期盼回國後可以發展。第四階段則是在自殺防治中心見習,討論自殺者的個案管理與心理治療方法,練習使用各種評量表評估自殺的危險性,瞭解自殺防治的運作方式;第五階段則是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觀察收案
與問診的方式,由劉惠青主任督導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診斷方法,並且研讀診斷準則。

Dr. Liz 也請教精神鑑定專家徐堅棋主任,瞭解精神鑑定的流程。因為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與精神鑑定,是資深住院醫師的訓練課程,必須要先接受基本的專科醫師訓練項目後才可能進行,所以這兩部分的訓練,對她實在有些困難。

除此之外,她也去臺北醫學大學旁聽了一場以英文教學的Disaster and Mental Health 的課堂課程,下課後順道去參訪鄰近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瞭解臺灣的精神科專科醫院。

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月,但是我們盡所有可能讓她瞭解現代精神醫療模式的基本概念以及運作的模式,我們也提供基本的精神病理的書籍給她參考。在一次討論中,她說,瞭解更多精神醫療的臨床知識之後,讓她更堅定想要取得精神科主治醫師的資格(consultant in psychiatry)。這個資格的取得並不難,只要獲得一個與精神醫學或心理衛生有關的碩士學位就可以,但斐濟沒有提供這樣的學程,只能去澳洲就讀,所需費用很高,她目前的收入尚不足以讓她完成。假如臺灣提供這樣的學程她一定要來。可惜臺灣到現在,還沒有精神醫學的碩士或博士學程,遠道從斐濟來的年輕精神科住院醫師,提醒我們實在要更努力才行。

將來還會有斐濟精神醫療人員來馬偕紀念醫院受訓,Dr. Elizabeth C. Koroivuki與Ms. IliviaTinaimakubuna 的訓練過程,對未來的訓練計畫有許多參考價值。兩位人員回國後,透過email 仍然跟我們保持聯繫,討論臨床上的問題。

兩位學員的訓練過程要感謝精神醫學部各單位的協助,包括淡水分院34 病房的潘紫盺護理長、臺北總院日間照護的劉智如組長與全體護理同仁,各醫療職系、自殺防治中心的同仁;特別對於國際醫療中心徐永偉主任、徐宛蒂副主任及團隊,給予兩位學員在生活與心理等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