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了吉里巴斯醫療團

文/臺北總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森

馬偕紀念醫院吉里巴斯醫療支援團成立於2006年,第二年我參加了這一有意義並可增廣見聞的吉里巴斯醫療團。剛開始大家對吉國還很陌生,不知吉國的醫療環境、醫療設施及醫療需求,更不知吉國的風土民情。因此就由資深的主任我先行,探查他們的疾病種類及醫療需求。

探查需求 提供最適切的幫助

吉國的醫療設施和50 年前的臺灣醫療差不多,沒有電腦、超音波、內視鏡、更沒有CT 等先進的醫療設備,雖有少數的吉國醫師,和長期合約外聘的古巴、印度醫師組成的醫療團隊,吉國地區的醫療照護仍以一般科為主,欠缺專科醫療。雖有澳洲、紐西蘭、日本和臺灣等國的定期專科醫療支援團,但早期各國的確是各自為政,醫療資源沒有整合,也不知他們的支援行程。各國支援的醫療器材和藥品也沒整合列冊,病歷系統闕如,看病只能寫在一張紙上。沒有網路,要打電話回臺灣只能在大使館或農耕隊部裡使用Skype 和臺灣聯絡。

好在最近幾年馬偕紀念醫院除了支援吉國最需要的疾病科別,如心臟內科、眼科、耳鼻喉科、骨科、整形外科和皮膚科外,也支援了藥劑師、資訊室系統分析師和病歷管理師,使醫院的管理整合漸有改進。近幾年更有太平洋友邦醫療合作計畫,派有常駐醫師及公衛護理師執行疾病防治、電子病歷建置及實習醫師訓練計畫。誠如農耕隊的做法:「給他們食物,倒不如教他們如何耕作」,因為醫療團離開後,依然要靠當地醫療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吉國人耳鼻喉方面的疾病還真不少,這和他們的生活習性有關。由於是海島國家,全島呈L 型,海拔最高只有3 公尺,許多陸地已被海水淹沒,耕作不易,但下海撈魚倒是他們的絕活。常看到小孩從高高的鐵橋就往海水裡跳,耳膜破裂流膿、中耳炎成為最常見的疾病,每每想幫他們手術補耳膜,但想到很快就會再下海可能又會再破。

在這裡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耳部疾病,其次是鼻病,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鼻瘜肉等,也有一些腫瘤的病人須手術處裡。不過要全身麻醉手術時,麻醉作業會拖累很多時間,說好聽是謹慎小心,但其實是吉國人生活步調緩慢的習性使然。

這裡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這是個有優美風景又有善良樂天人民的國度,當我2014 年再度踏上吉國時,我發覺病歷系統、吉國本地藥物的資源比以前改善了,病歷資訊也電腦化了,各國際醫療支援團之間,經由馬偕常駐醫護人員協調也有交班制度了,跨國轉診回臺灣就診的機制也成常態了,旅社也有網路可以發信或LINE 了,在國際援助下,主要道路也鋪上柏油更平坦了,中央醫院的對面也有一家中式餐廳了,一切都在進步中。

在吉國經常受到大使館和農耕隊的幫忙,參觀農耕隊的農作,番茄、西瓜、哈蜜瓜種在這裡是奇蹟,也只有在大使館國宴或臺灣團到時才會貢獻出來。還有參觀養殖場的虱目魚養殖,一尾要價20 萬台幣的種魚每天產卵更是嘆為觀止。當然假日免不了到度假村享受南國風光-海水、陽光、渡船、草屋及透心涼的椰子。只要有機會,我將再參加馬偕紀念醫院的吉里巴斯醫療團。◎

每天開診前病人已在診間外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