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澆灌與成長

■黃俊雄前院長

1969年服完兵役後,隨即應聘前來馬偕醫院擔任外科住院醫師,當時馬偕醫院的規模還很小(約200多床),只有中山北路的院舍,雖然美籍院長羅慧夫及張錦文副院長非常努力的經營,業務一直維持穩定的發展。但可惜的是房舍已經老舊,每逢颱風來襲,整個結構體搖搖欲墜,讓人看得膽顫心驚,尤其中山北路經常淹水,醫院的修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但是院方苦於沒有資金,一直無法動工,羅院長還經常因為發不出薪水,必須回到美國募款。

淡水院區緣起
後來有人建議將醫院部分土地出售(現福音樓部分),以所得的資金用來做重建的經費(現平安樓部分),但是又考慮到重建必須花費數年時間,曠日費時,這期間如何留住病人?如何留住員工?都是極大的問題。醫院於是計劃在台北院區附近租一棟大樓,提供門急診服務,另外再選擇郊區土地較便宜的地方蓋病房,提供病患住院服務,因著這樣的需求與構想,終於促成了淡水院區的設立。

人煙罕至的淡水
當時淡水竹圍地區非常荒涼,住戶很少,除了飛歌電子廠(RCA在台灣的組裝廠)及幾家磚窯廠,其它放眼望去盡是農田,交通十分不便,連接台北與關渡的大度路只有兩線道,兩側都是稻田(雨後的清晨常見跌落在稻田的汽機車),廣大的關渡平原白鷺成群,偶而棲息在牛背上,岸邊的觀音山下幾戶人家,時而炊煙裊裊,構成一幅悠閒的農村景象,誠如陶淵明田園詩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意境。1972年淡水院區開幕時,原初主要目標是收治住院病人,所以沒有門急診的服務,後來,為了因應民眾的需求,於是在現在急診的地方,設置了幾個診間及急診的區域。

忘而卻步的遙遠
由於交通不便,當時員工、醫師、病人都不喜歡前往竹圍的淡水院區。因為院內雖有交通車,但班次很少,尤其是非上班時間。而院外唯一的公車—指南客運,只經過重慶北路直達北門,並不經過中山北路。其它交通工具如鐵路,雖由雙連站搭車可以抵達竹圍站,但是一個多小時才一班車,速度很慢,又要繞到北投,趕時間的時候,緩不濟急。當時台灣經濟狀況,大部分人還沒有自用的轎車,所以無論員工、民眾,提到淡水院區都望而卻步。

身先士卒到淡水
羅慧夫院長為了改善上述的窘境,自己帶頭,將整形外科手術及住院部門全部遷移過去,當時醫務部主任范宏二醫師,為了支持羅院長的政策,也把直腸外科遷移過去,於是骨科、一般外科、泌尿科等也跟著過去了。當時是第三年住院醫師的我,有幸成為第一個被派去淡水院區的醫師,雖然仍有部分的同仁,因交通不便的緣故負隅頑抗,但大部分的人,最後都配合醫院政策,於是外科的晨會、討論會也移到淡水院區舉行,而且是在早上七點就舉行。後來,內科因台北院區病床不足,病患也住到淡水院區,但科晨會仍在台北舉行。於是台北病房及手術室(當時只有三間),大部分就給沒有搬遷的小兒科及婦產科使用。

增建馬偕樓
隨著台灣經濟的成長,竹圍地區也逐漸發展起來,門急診的需求日益增加,為了滿足服務民眾的需要,除了就地擴建之外,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因應辦法。1996年本人就任醫務副院長,即提議增蓋門急診大樓(名字是我建議的),並期待將出入口,改由北淡公路(民權路)進出,本人與淡水院區一起成長,非常瞭解院區的情況及需求。承蒙詹錕鋙前院長的支持及董事會的同意,在台北院區平安樓工程告一段落之後,即著手積極籌劃淡水門急診大樓的興建。
感謝主!終於在本人就任院長後不久發包(2000年4月),並經董事會命名為「馬偕樓」,以紀念馬偕博士醫療傳道工作由淡水開始,也期待在此地工作的同仁,效法馬偕精神,讓大樓成為推展醫療傳道工作的搖籃。

艱辛的過程
回首前塵,不勝唏噓,此大樓之興建,從構思到完成長達十年,歷經四屆董事會,原初邀請日本頗負盛名的久米建築師團隊及台灣的賴朝俊建築師設計,是期待建造地下二層地上十四層之大樓,以提供門急診服務外,並有一般病房464床,以替代老舊之病房(總床數不變)及擴增加護病房,提供重症病人之服務。不料,當設計完成即將申請建築執照時,才發現原來大樓座落基地的馬偕段屬山坡地(雖地勢平坦),由於當時適逢台北縣林肯大廈倒塌不久,政府對山坡地的開發加強管制,山坡地最高只能蓋十層樓(隔壁的關渡山水大樓是在林肯大廈倒塌之前蓋的,可以蓋十八層),醫院只好委請建築師重新設計。由於政府嚴格審查要求環評等因素,直到2002年中旬才拿到執照,其後又經歷SARS危機及物價建材波動仲 裁等,一波三折,不但懷孕期間長,生產過程也是非常艱辛。馬偕樓面向觀音山及淡水河口,相信是台灣最美麗的醫院之一。

感謝再感謝
高樓不會平地起,這中間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全能的上帝,唯有祂的保守眷顧,才能在許多困境當中化險為夷,使大樓完成;其次要感謝歷屆董事會的支持,尤其是工程小組召集人李俊彥董事(本身是建築師)及組員,不辭辛苦,每兩周開會一次,期待密切監督整個建築工程的品質;再來要感謝日本久米建設及賴朝俊建築師團隊的精心設計,也要感謝坤福建設、聖輝、世益團隊的辛勞。而最要感謝的是院內工程小組,尤其是工務室新工課及院內全體員工,他們不眠不休付出,才有今天的成果。當然,在整個興建過程,若不是台北縣政府各局處從旁的指導與幫忙,以及各界疼惜馬偕人士的關懷與鼓勵,馬偕無法獨立有這樣豐盛的成果,因此,也要藉此機會,特別向政府相關單位及民間友好人士,致上最深的謝意。

全新規劃完善服務
如前所述,大樓完成後除提供門急診服務,並有美輪美奐的病房、內科加護病房、小兒科加護病房及婦產科等項目的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在設計之初,即規劃有醫院街的設置,期待能透過寬敞的空間,提供病患、家屬及員工更高品質的生活機能與餐飲服務。過去醫院每每因為空間之不足,許多計劃無法實現,今後我們將積極完成淡水院區的整體規劃,包括腦血管中心、癌症中心、外傷處置中心、組織與器官再生中心、臨床技能訓練中心等,均將設置於淡水院區(心血管中心/週邊血管中心則將設於台北院區),並逐步完成會議中心、員工活動中心、醫學博物館等,使淡水院區成為將來醫學院的主要教學醫院。

接續努力灌溉成長
使徒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 神叫他生長。」(哥林多前書三章6 節)。所有重要聖工的完成,上帝都親自揀選合適的工人,惟有每一位被揀選的人忠心於上帝所託付的職務,最後才能成就豐碩的成果。我個人是一位無足輕重的平凡人,卻非常榮幸能受上帝選召,參與於馬偕不同的成長階段,栽種、澆灌的工作雖然有它的重要性,就如種子需要被種在土裡,需要被澆灌,然而讓它能持續成長的,卻完全在於上帝的權能。願上帝悅納我們所奉獻的「馬偕樓」,讓大樓永遠充滿祂的慈愛與榮光。也誠摯期盼所有馬偕人,能以參與馬偕團隊為榮,一棒接續一棒,用心來灌溉這片園地,讓需要醫療服務的廣大民眾,因馬偕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