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馬偕紀念醫院135週年,百年來上帝興起祂的僕人,透過這些巨人的擘劃,使以耶穌基督之愛為根基的醫院持續茁壯,創下許多第一的紀錄。8月23日適逢張錦文先生就任總院副院長週年,特透過馬偕紀念醫院楊育正院長之追悼文,紀念其對馬偕紀念醫院暨台灣醫務管理重要之貢獻。
高飛的風箏—張錦文先生告別禮拜慰辭
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楊育正
對於醫管界的後輩如我者,張錦文先生是台灣醫管界的開創者、老師、巨人和先行者,就像我們常聽到的廣告台詞,跟隨者只能看見他的背影。這位巨人在外開疆闢土建立無數如今巍然聳立的當代醫院、醫學中心,又在台灣領導醫務管理學門,桃李滿天下,我也曾受教於他的高階醫院管理課程,然而我們知道張教授就如高飛的風箏,當人人看見他在高處飛翔,動見觀瞻的時候,那條緊緊拉住他的線卻仍心繫他的出發點:馬偕!
張教授對於馬偕的貢獻極為重大,分述如下:
1.淡水分院的籌建和設計
1966年7月張教授自美國學成回國,當時馬偕紀念醫院僅為200床的二層木造樓房建築,經多方考量及尋找,在不影響營運下決定在淡水竹圍分院現址興建分院。
在羅慧夫院長的指導下,張教授閉門埋首設計,此後又幾乎每天抽空監工興建,即使累到病倒住院打點滴也仍指揮工程的進行,當年的同事、故舊門生,每一提及,仍無不肅然起敬!
2.馬偕護專的籌設並兼任第一任校長
5年期間未支薪,且提供獎學金給成績優良學生,1970年馬偕護校在淡水分院院舍舉行創校典禮,其後由張教授向當時董事長董大成報告,從盲人重建院半買半送以1000元/坪,購得現在護專關渡現址。
3.設立指定醫師費制度
這項台灣首創的制度,一方面導正了當時台灣醫界普遍的紅包文化,也使醫師在服務之餘,收入足以養廉,其後風行草偃,終使台灣紅包文化接近壁絕風清,張教授厥功甚偉。
4.建立生命線〈平安線的前身〉
當年羅慧夫院長有感於社會自殺風氣的不良,乃決定成立「自殺防治中心」,而當時的張副院長也因一部電影「一線生機」的感動因此聯合扶輪社與馬偕醫院合作,成立「生命線」,生命線就在1969年7月1日成立。
5.首創加護病房及燒燙傷病房
馬偕加護病房成立於1967年初,燒燙傷病房在1973年正式成立,都是順應當時社會須要,且為台灣第一的創舉。
6.以醫院為家,高瞻遠矚,愛馬偕,與員工打成一片是馬偕老員工對張教授最具體的印象。
由於他嗓門特大,在大學一次暑期活動,被隊友喻為比金門、馬祖的大砲聲還厲害,因此「金馬」成為他故舊門生對他的暱稱,也可見他的親和力。
今天我們在這裡追思張教授,對他在馬偕的14年(1960-1974)所播下的種子,如今枝繁葉茂,馬偕紀念醫院如今台北、淡水、台東、新竹四院區逾3000床,支薪員工逾7500人,並與當年張教授創立的馬偕護專及依此概念新設立的馬偕醫學院共存共榮,形將更為發展。張教授其後離開馬偕紀念醫院,由於我現在在馬偕紀念醫院的工作位置,讓我深知其中苦衷。
張教授遺願在馬偕紀念醫院舉辦追思禮拜,再一次深刻表達這一位醫管界巨人,在外屢屢開拓台灣醫管的新境界,然而一縷深情仍繫於其少壯獅子時的出發之地。
我們感念張教授對台灣醫管、醫院成長的貢獻,尤其紀念他對馬偕的諸多播種、紮根工作,在此深願我們全心仰望的上帝,紀念祢忠心的僕人張錦文教授,在祢的名所設立的產業所灑下的血汗、所有的服事,親自安慰張教授家族。詩篇112篇說到義人之福,112篇第1-2節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有一天我們忠信家族終要在天家相聚。
後記: 張錦文先生因血癌、肺腺癌於2012年11月12日下午5點19分病逝於新光醫院,享壽80歲。依其生前遺願,告別禮拜於2012年12月28日在馬偕紀念醫院總院九樓大禮堂舉行。我原擬代表馬偕紀念醫院致慰辭,當日我因敗血症身體不適,竟無法親致慰辭為憾。追憶故人,雖哲人已遠,典範長在夙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