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馬偕紀念醫院癌症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報導

文/醫學研究部吳昭志、柯俊銓、陳治平

癌症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抗癌醫學已成為目前重要研究主軸。國民健康署推動黃金十年之國家健康目標政策,希望能在2020年前將癌症死亡率降低兩成。本院多年來積極投入、參與並且發展癌症最新醫療科技,並頻繁進行國內外癌症研究資訊交流,今年適逢馬偕紀念醫院成立135週年,廣邀癌症治療研究領域的知名醫師和學者共襄盛舉,於4月25日舉辦「2015年馬偕紀念醫院癌症研究國際研討會」。受邀講者分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日本、韓國、香港和國內等知名癌症研究單位,分享國際間最新抗癌治療方法和進展。研討會就婦癌、乳癌、肺癌、肝癌及癌症營養等五大主題,分別由應邀的醫師和學者主講,並和與會之院內、外醫師、學者們進行充分的討論、經驗交流,場面熱烈,共有三百多位人士參與。

婦癌主題

婦癌部分主要聚焦在卵巢癌的研究,卵巢癌是婦科癌症中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且在最近十年間其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臨床上,多數患者在剛開始接受治療的階段,不論是手術和化學治療皆有良好的反應效果,然其中大部分的患者會有復發的跡象,且會對化學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因此在治療上極為棘手。此次研討會定調在新的理論觀點的呈現與解決之道,希望能給予卵巢癌病人更好的治療方式。
一、免疫治療法 (圖一):免疫治療是癌症治療醫學發展的重點,治療的主要策略為:引升宿主本身對抗腫瘤的免疫能力,或者給予免疫標靶治療以免疫抗原專一性殺死腫瘤細胞。台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教授的團隊以間皮素為標靶,結果發現以間皮素表現之細胞疫苗合併細胞素IL-12,能產生抗原專一性的殺手型CD8+ 及CD4+ T細胞以及抗體。這樣的疫苗也進一步證實能抑制腫瘤細胞甚至腫瘤幹細胞的生長。

【圖一】

另外,由於免疫耐受性(Immune tolerance) 一直是癌症免疫治療無法突破的障礙,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洪健夫教授對此提出一種新穎的癌症免疫治療策略。洪教授團隊首先利用分子選殖技術,將殺手型CD8+ T 細胞可辨識的外來胜肽與間皮素專一性之單鏈抗體結合,並在兩者之接點加入一個在腫瘤細胞大量表現的蛋白酶切位,如此即可將此外來胜肽帶至腫瘤細胞表面並引發免疫反應,以達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效果。
近年來,腫瘤相關碳水化合物抗原已成為新一代癌症免疫治療的疫苗標靶(圖二)。本院婦癌科張志隆主任研究團隊由臨床檢體中,發現大約70至80%的卵巢癌個案其腫瘤細胞有Globo H及Gb5等醣類抗原表現。以Globo H為標靶而開發的癌症疫苗,在目前臨床試驗的結果也顯示出能誘導產生抗Globo H的抗體,而這也被認為將能激發一系列的免疫反應及抗腫瘤效應。

【圖二】

 

二、預後標的基因的搜尋:成大醫院婦產部周振陽教授團隊,以微陣列基因表現晶片技術從卵巢癌病人腫瘤細胞檢體中發現,COL11A1基因的表現與卵巢癌的復發、對第一線化療藥物的反應、以及病人的存活率有關。透過訊息傳遞、基因剔除、及細胞功能的研究,周教授也發現COL11A1的表現是受到TGF-β1的調控,並藉由提高細胞中MMP3蛋白的表現,進一步促進腫瘤細胞的侵犯性。
三、合併式化學治療:長庚醫院婦產部王子豪教授團隊發現,合併蛋白酶體抑制劑Bortezomib及鉑金類化療藥Cisplatin可增強化學治療的效果。在作用機轉上,王教授發現Cisplatin可抑制STAT1蛋白磷酸化,來降低細胞對Bortezomib的抗藥性,而Boetezomib則可抑制細胞自噬的作用來降低對Cisplatin處理時的自我保護機制(圖三)。

【圖三】

四、癌症基因體學: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Birrer教授透過基因體學的研究了解到卵巢癌的異質性、組織學、以及疾病期別專一性的序列通路,有助於推演出合理治療此一疾病的基礎。Birrer教授指出,像高期別漿狀細胞癌的基因體會呈現廣泛分佈的不穏定性,就可以做為PARP聚合酶抑制劑的標靶。如能小心地切割分析各式卵巢癌基因體異常,就可以找到新的治療標靶及個人化照護方式,朝向個人化醫療的路邁進。

乳癌主題

在乳癌主題範疇中,本院一般外科張源清醫師主講的「Effect of anesthetic technique on breast cancer surgery」論述,特定麻醉藥像lidocaine和 bupivacaine對乳癌細胞有毒殺作用,衍生出局部麻醉藥物治療的可能性;美國奧克拉荷馬健康科學中心William C. Dooley教授主講「Using molecular sub-type to direct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克服傳統技術無法準確地提早發現乳癌的缺點,發展全新技術,利用乳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次級分子作為判斷依據,準確率大幅提升;全新檢測技術以乳癌細胞表面的四種分子結構作為判斷依據,藉以確定乳癌種類與階段,有助對乳癌提早進行治療與預防等後續照護工作 (圖四)。

【圖四】

 

肺癌主題

至於肺癌主題,本院胸腔內科陳培然醫師主講的「EGFR TKIs for the fron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utated lung adenocarcinoma」,針對誘發肺癌細胞發生的EGFR突變,提供所對應的EGFR TKIs藥物可有效抑制肺癌細胞生長且副作用低,可作為治療肺癌的第一線化療藥物。南韓首爾大學胸心血管外科部Sanghoon Jheon教授主講的「Surgeon’s role in lung cancer management」敘述建立病人的肺癌組織與血液的檢體保存庫,經完備的電腦作業流程與管理機制,可以作為研究以及臨床治療之應用,並突顯臨床實務價值(圖五)。

【圖五】

肝癌主題

就肝癌主題,本院胃腸肝膽科張經緯醫師主講的「Percutaneous 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t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experiences from Tokyo to Taipei」敘述與日本交流的射頻腫瘤燒灼技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提供除外科手術外更有效、更便利的肝癌治療方式的選擇;胃腸肝膽科劉家源醫師主講的「Percutaneous 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t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from human to animal」則是多年來對射頻腫瘤燒灼技術如何運用在複雜臨床環境進行實驗改良的成果分享;日本東京杏雲堂病院胃腸肝膽與肝病科Shinpei Sato醫師主講的「Expanding the indications f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r metastatic tumor」是利用超音波導引定位,以提高射頻腫瘤燒灼技術精準治療的應用。射頻腫瘤燒灼技術與放射線治療比較,雖然花費較高,不過治癒率更高且住院時間大幅縮短,對於病人術後恢復正常生活更有正面意義。

癌症營養主題

就大腸癌癌症營養主題,本院許自齊教授主講的「Nutrition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對於大腸癌患者術後的餵食方式與飲食限制導致的健康問題提出改善方針,降低病人病情惡化;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Judy Wai-Chu Ho副教授主講的「Nutritional support in the surgical oncology patients」強調癌症病人的營養補充與其能否對抗癌症痊癒有密切的重要關係,補充時機可為術前、術中或術後,營養補充幫助病人體力維持與臨床治療具有同等意義(圖六)。

【圖六】

結語
癌症治療的研究日新月異,本院擁有專精的研究醫師和團隊,在院方大力的支持和研究資源的灌注下,得以在學術研究和臨床實務中發光發熱,造福廣大癌症病人,使其身、心、靈的療癒都可以面面俱到,獲得最大的保障。國際研討會的舉辦讓我們能見識到最先進的研發成果;國際間的交流可以帶動我們研究思維的正確方向,同時更能篤定我們過去所投注的研究能量所獲得的寶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