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者遺族服務工作反思

文/台北總院自殺防治中心諮商心理師周昕韻

現代自殺學之父史奈德曼(Edwin Shneidman)曾說過,完整的自殺防治必須要涵蓋對自殺者遺族的服務,避免他們長期成為自殺事件的受害者。現代社會對生死議題雖較以往開放,但「自殺」兩字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仍非常陌生,甚至感到恐懼。這樣的死亡方式令自殺者親友鮮少對身邊的人啟口,不易得到安慰,難以好好調適。此外,遺族可能也在不斷回想事發當天的細節或前幾天的互動,哪些造成「出事」的蛛絲馬跡?這樣探尋的結果往往造成親友之間的相互指責,或對自己的不諒解,而能夠回答問題的人卻早已不在。
筆者今年有幸參與醫院主辦「第28屆國際死亡、瀕死與喪慟工作集團(The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n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研討會」,會中與9位世界各地(來自美國、加拿大、巴西、德國、澳洲、香港等國家)的實務工作者及學術界的夥伴談及與自殺者遺族工作的經驗,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光是傾聽與整理創傷的感受就得花上許多時間,有些親友則是找不到言語去述說心中複雜的悲傷,且因議題的特殊性,鮮少資源投入,助人者在工作過程也很容易造成自我的孤立。
慶幸的是,會議中大家把這樣的心情表達出來,深刻感到被彼此理解,也各自分享了如何突破服務瓶頸的方法:以本中心為例,從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自殺防治中心、安寧療護中心主任方俊凱的創新概念出發,已將自殺者遺族的服務從傳統的心理諮商延伸,在團體諮商過程加入故事的描繪與藝術創作,成為中心每年重要業務之一;我有幸一同服務,也隨著團體的起伏變化,確實地跟遺族建立連結,並配合現代化的媒介(管理臉書私密社團)讓遺族在團體結束後仍能有溝通與相互支持的管道。這樣的過程非常不容易,最重要是遺族提起勇氣面對這樣悲痛的事實,願意投入參與。我們發現,投入越多越積極的夥伴越能重新整理喪慟事件,也比較能夠自然回憶出與亡者所分享的共同記憶,進而從中得到安慰與支持。
今年適逢中心成立10週年,即將在11月21日辦理大型的自殺者遺族日活動,希望屆時對此議題關心的民眾或您本身是遺族,都可前來參與,讓我們成為長期支持您的夥伴。◎

自殺者遺族日活動,請見:http://www.mmh.org.tw/taitam/sudc/。若有任何會談或者分享的需求,亦可直接聯絡周昕韻諮商心理師(02)25433535 #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