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尿酸濃度與心房震顫發生的相關性—-專訪洪崇烈醫師

文/醫學研究部助研究員陸中衡

心臟內科洪崇烈醫師,去年與台北榮民總醫院陳適安醫師研究團隊共同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共同發表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yperuricemia, left atrial size and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論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68:4027-4032, 2013),探討血液中高尿酸濃度與心房顫動發生之關係。

心房顫動對國人健康的重要性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心律不整的一種,老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肥胖都是其危險因子。隨著人口老化,心房顫動在公共衛生上是愈來愈重要的疾病。就台灣2008年的紀錄,70歲以上的人口約每100個就有1人罹患心房顫動。

正常心房收縮時,其心搏輸出量約為整個心臟的1/4。當發生心房顫動時,心房無法有效率的收縮,這使得整個心搏輸出量減少了1/4,且心房接受的靜脈血無法有效的輸入心室,造成身體血液動力的異常。同時因心房顫動,血液在心房中容易產生漩渦性的亂流,進而產生血栓,使得病人常因此得到缺血性中風,影響生命品質。

氧化壓力(自由基)、發炎因子(TNFα、IL-1、IL-6、IL-18等)及尿酸等都會影響心房功能。而心房必須經過結構的重整(Structural remodeling)才會發生心房顫動。根據Allessie et al.的研究(Cardiovasc Res 54:230-246, 2002),心房的結構重整包括(1)電力學的重整:心房收縮後回應時間縮短;(2)收縮力重整:心房收縮能力喪失,使得心房的心搏力量減低,造成心房顫動,後續造成病人心臟衰竭、缺血性中風、瓣膜性心臟病、生活品質降低、失能等。

本篇論文的重要性
為了本篇論文,洪崇烈醫師及他的研究團隊共收集了3,043位在馬偕紀念醫院接受心血管風險篩檢的民眾資料。除了測量這些民眾心臟超音波紀錄中心房與心室的大小、左心室心搏狀況,並收集禁食期血液生化數據(血脂肪、血糖、尿酸)及胰島素濃度、C反應蛋白濃度,由此完成了本篇論文第一部分的分析:血清中尿酸與左心房大小的相關性研究。其中洪崇烈醫師藉由統計方法,控制心房顫動的一些危險因子(如年齡、性別、糖尿病、高血壓、血脂肪控制不良、冠心症、白血球數、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禁食期血糖、C反應蛋白濃度、胰島素抗性、左心室肌肉層厚度、左心室內腔容積、左心室心搏量、左心室重量等因子),發現該相關性除了受左心室的各項因素影響外,血清中尿酸濃度是與左心房大小有顯著相關。

另外,本篇論文與陳適安教授的團隊合作,利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共61,262病人),回溯分析曾經有過痛風發作而需使用降尿酸藥物的病人,之後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是否較高。結果顯示,心房顫動的發生的確和痛風病史有一定的相關性。而這個相關性在年輕族群(小於40歲),且沒有罹患其他合併症者更為明顯。

本篇論文不只將以往相關研究數據不足、結果不確定、有爭議的缺點修正,更是第一篇系統性地討論血中尿酸濃度、痛風病史與心房大小和心房顫動相關性的文章。同時本篇論文所使用的資料都是來自國人的健康資訊,更是能夠代表國內罹患心房顫動疾病的真實狀況。

與榮總團隊合作的感想及對馬偕同仁的鼓勵
這個研究計畫是由洪崇烈醫師與榮總的趙子凡醫師在一次討論的過程中腦力激盪討論到高尿酸或痛風病史和心房顫動的相關性開始的,洪崇烈認為馬偕紀念醫院的強項在於影像數據的收集,不論是超音波的數據、檢驗數據,都非常精準有效率,請教過心臟內科葉宏一教授的意見之後,認為這個合作及腦力激盪具有價值。榮總團隊則是流行病學調查及心房顫動臨床相關研究的領先團隊,可以非常準確的在健保資料庫中將病例篩選出來。如此雙方合作更加成這些資料的學術價值。事實上,榮總團隊已經與馬偕心臟內科合作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僅在意見交換、人員互訪、合作計畫,使得國內心臟科間彼此互補,創造良性競爭。

洪崇烈認為,現在研究的環境愈來愈競爭,大家都想要拼高分論文,但是找到對的切入點卻很困難。他認為熟悉及善用手上有的資訊,找到個人所有的利基點(niche),好好發揮,高分論文就不再高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