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詠彥
從小我就喜歡跑步方面的遊戲,不是喜歡追逐別人,也享受被他人追逐的快感。跌倒、擦傷的情況真如家常便飯般發生,而且膝蓋和腳趾部位往往留下令人回味的傷痕。
人從出生後,四肢並用開始學爬,繼爬之後不免學習走路,由於雙手離地僅由兩足論替前行,難免重心不穩而跌倒。隨後又立刻站起來,反覆幾次失敗後,終於學會站立前行。為了成為標準的靈長類動物,幼兒所出現的跌倒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對身體也不致造成長久性的傷害;但是,對年紀大的人而言,跌倒的機率不僅比年輕人來的高,也引致更重的後遺症。
親朋跌傷的消息時有所聞,也具孰輕孰重的區別。所謂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怕的是一跌就站不起身來。跌倒的後果輕則皮肉之傷,重則難以想像。亦及會有骨折的情況,如果是撞到頭部或其他要害,那就更嚴重了。
基於預防勝於治療之理,必須防範於未然。對於跌倒發生的因子首當評估、留意。曾經看到一份國外的醫學期刊報導,根據臨床的實驗結果,通常老人在起床時容易產生暈眩情況,如果不再稍事靜坐而一下子起身的話,發生跌倒的情況屢見不鮮;該期刊內容指出發生這類情況的預防之道,也就是讓老人家起床之後的頭部面向床鋪,如此一來,老人家即便身體跌倒,也是倒向床鋪,而不致於造成令人遺憾的結果。
初聞這篇報導覺得有理,認為這樣一來跌倒事件可減少泰半;不過仔細想想,老人終究還是必須離開床鋪,發生跌倒事件也往往是無預警的。好比有人彎腰去撿拾東西,就臥倒在地,這篇報導只能緩解部分的問題。
對於下肢虛弱、曾有跌倒紀錄或是走起路來有平衡障礙者,都屬跌倒的高度發生群。這些人並非沒有服膺「走路要看路」這句格言,而是他們不自覺的跌倒機會比常人高,像這類人士,可以服用藥物減少危機的發生。其他如精神官能症和酗酒者也容易發生跌倒。
會跌倒的人不見得是自己沒看清楚前方的道路,而是遭到他人的撞擊;平時出門在外,遇到天候不佳或光線昏暗之處所,不但自己要能看清楚周遭環境,也要讓別人洞悉你的存在,方能趨吉避凶。至於平日走路不穩的人士,更要需要類似拐杖等第三隻腳的輔助才不會跌跌撞撞。無論是家裡抑或公共場所,空間的規畫上務必減少顛簸地形的出現,也減低跌倒的可能性。
《本文為2013病人安全我會應徵文活動第三名作品》
評審意見:標題適切吸引人,從「停止」「跌」看見安全。從親身經驗描述預防跌倒,文字敘述洗鍊優美,唯結論處較弱。若能再多舉些例子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