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為最多見之兒童癌症,平均每四位癌童即有一位為血癌患者。台灣自1988年起統一全國兒童癌症治療準則,並於1993年起,將兒童血癌的治療方案交由小兒血液腫瘤科梁德城教授負責。傳統上為預防中樞神經系統復發,血癌治療以腦部放射治療加上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為主;不過,本院兒癌團隊自1999年起,全面改為只以髓鞘內注射抗癌藥物,避免放射治療使病童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智力受損及腦瘤等不良後遺症。
小兒血液腫瘤科梁德城教授表示,除單用髓鞘內注射外,並改良注射方式,等病童血液中血癌細胞經抗癌治療的吃藥及打針而消失時,才給予第一次注射,此舉可使中樞神經內血癌細胞大為減少,並且避免因髓鞘內注射可能把血液中的癌細胞帶入腦部,反而加重病情的副作用。
本院累計治療152位病童,追蹤至今成效卓著,除了近九成的病童得以治癒外(達國際高標),同時沒有任何單獨中樞神經復發的病例,而合併中樞神經復發的案例也相當低,中樞神經復發率僅1.4%。此法自2009年起,已成為全國醫界對血癌病童之治療方針,此舉亦為國內外首屈一指之先進作法,台灣亦成為全球14個兒童血癌治療優異名單之列。
此一優異成績—「馬偕紀念醫院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童的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之長期成果」,亦於去年十二月獲選為國際血液病學界最高等級之「美國血液病學會年會」之壁報論文,並獲得現場來自日本、美國及荷蘭等重量級學者的認同及讚許。
小兒血液腫瘤科劉希哲主任表示,血癌的治療成果日漸進步,其中之一乃是根據治療初期骨髓中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量,來預測復發機率而調整治療療程,若其微量殘餘血癌細胞愈早達到萬分之一以下愈好。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的偵測可以彌補傳統檢驗方法之不足,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各先進國家針對兒童血癌之臨床治療方案。
本院小兒血液腫瘤科多年來即針對血癌病童進行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的監測。而由梁德城教授負責,於今年一月開始推行的最新全國性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方案 (TPOG-ALL-2013 Protocol),也遵照目前世界上療效最好的美國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的療方,將微量殘餘血癌細胞之偵測納為常規最重要的檢查。雖然目前健保尚不給付,但每一位於本院治療的血癌病童都暫由院內經費進行此項檢測,做為追蹤治療反應、擬定及修正治療策略的重要準則,相信可進一步提高治癒率。
梁德城教授提醒,血癌病童每年約有125個新增病例,好發年齡為四歲,症狀包括變得不安煩躁難以安撫、脾氣不好、感冒超過一週未癒且持續發燒超過一個月以上,應更謹慎檢查是否有血液方面疾病。由於血癌細胞主要侵犯骨髓,而骨髓又是身體重要的造血中心,若孩子有貧血、常流鼻血、因白血球下降而易引發感染等情況發生時,則應有高度的警覺心。
不過,每一位病童的微量殘餘血癌細胞需經多次監測檢驗,單是所耗試劑、材料,即須兩萬元以上,尤其弱勢族群之家庭更是無法負擔。梁德城教授及劉希哲主任呼籲各界善心人士踴躍捐輸、慷慨解囊,幫助血癌病童經由最新治療方案及微量殘餘血癌細胞的監測,給予更精準有效治療,獲得高治癒率,也可避免因過度治療導致併發症或死亡。欲了解更多捐款訊息,歡迎與本院社會服務室聯繫,(02)2543-3535分機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