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高齡成功移除腹主動脈瘤

■編輯部
91歲的鍾老先生平日生活起居正常,活動力頗佳,日前因鼠蹊部疝氣至台北馬偕紀念醫院求診,經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劉滄柏診治後發現,腹部下方有一搏動腫塊,立即安排患者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有一10公分大之腹主動脈瘤,隨時有破裂之虞,遂轉至心臟血管外科接受開刀處置;主治醫師簡禎彥考量病人年紀過大,且病灶部位離右腎動脈頗近,因此與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典育合作為病人置放腹主動脈支架暨右腎動脈支架,手術歷時三小時結束,患者第二日即拔除呼吸器,僅兩側鼠蹊部各有一2公分之傷口,老先生並在術後一周內順利出院。
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簡禎彥表示,七成腹主動脈瘤患者早期並無症狀,常在患者於健檢或因泌尿道、腸胃道等問題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會發現,部分病人會類似這位老先生,是在無意間發現腹部之搏動腫塊才緊急會診開刀治療。
腹主動脈瘤宛如腹腔內放著一顆不定時炸彈,何時引爆不得而知,若能及早接受手術治療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但若未能及早發現,一旦破裂造成腹部劇痛時才送醫,死亡率高達九成。
簡禎彥表示,大於5公分以上之腹主動脈瘤便須手術處理,若大於7公分,五年內破裂機率高達八成。
傳統腹主動脈瘤之手術需在腹部劃上20公分的傷口,才能將主動脈膨大處切除後置換一段新的人工血管,這種手術方式雖然成功率高,但病人必須面臨手術傷口大及開腹後常衍生之腸胃道沾黏及傷口癒合等問題。
以鍾老先生為例,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改採「腹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手術時經由兩側鼠蹊部約2公分之傷口,將外嵌有金屬支架之人工血管由股動脈直接送至腹主動脈及兩側腸骨動脈固定後,則心臟送至腹部之血流便局限在該人工血管內而避免持續衝擊已膨大且變薄之血管內壁,造成日後破裂之風險,整個手術過程不僅傷口小,有時甚至免輸血,不但住院日數大為縮減,患者很快便能恢復日常生活作息。
該團隊去年也為一名高齡88歲老奶奶完成胸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並在新竹分院為86歲的老爺爺完成竹苗地區第一例胸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拜健保之賜,早期動輒需自費40至50萬的主動脈支架置放術現已可獲健保給付。
心臟外科團隊近來除了順利完成多例高齡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在台北及台東地區也各完成一例高齡95歲病人的心臟繞道及瓣膜手術,患者均恢復良好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