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發展不能等
■淡水院區社會服務室社工師王美淑
三歲半的文文,因家庭變故而由祖母及曾祖父帶大,因斜視及語言發展較慢,由小兒科醫師建議,轉介早療評估並接受療育。四歲上幼稚園的玲玲,在學校不喜歡說話,大部分時候都只顧玩玩具,幼稚園老師建議玲玲媽媽帶玲玲到醫院作個完整的檢查,以作為學校在教育上參考及調整。
大部分的家長,在面臨孩子有發展上的疑似遲緩現象時,都會經歷否認、沮喪、接納、積極面對的歷程。其實,有這樣的心情是正常的。除了需要時間來消化內心的憂慮、沮喪、否認之外,家長們更需要對「發展遲緩」及「早期療育」有更充分、更正確的瞭解,以正向積極的面對問題,並協助孩子接受評估與療育。
成長發育關鍵期
對於0~6歲的兒童,如有發展上遲緩的現象,是有可能可以經由療育的努力而有所改變的。當然,我們也很清楚,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經過療育,就一定會在六歲之後變成正常。兒童的身心發展評估,有些可能只是語言溝通、人際社會、動作等某一方面發展較慢,但也有些可能是全面的。
然而,不管在經驗上或是在文獻上,我們可以肯定「早期療育」的介入,對孩子的發展絕對有幫助。有些孩子在接受療育之後,可以完全趨於正常;有些孩子在接受療育之後,可以減輕未來障礙的程度。
以家庭為主軸的早療
早期療育的宗旨即是主動協助兒童們能發揮最佳的潛能,以避免寶寶發展落後的問題持續或繼續惡化,而整個治療過程是以「家庭」為主軸。因此,家長在早期療育中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對疑似或確診發展遲緩的孩子,每一位家長應有的信念是坦然面對孩子的真實情況,盡一切能力提供適當孩子發展的環境,鼓勵孩子克服自己的障礙,並學會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淡水院區為能提供北淡海地區早療個案及家長更便利、更親善之服務,於98年8月起,即積極籌備淡水院區早期療育之空間及人力之規劃,終於100年6月與新北市簽約。
專業團隊擬個別治療計畫
由精神科臧汝芬醫師擔任召集人,早療團隊陣容包括了莊曜嘉醫師(小兒復健科)、林達雄醫師(小兒遺傳科)、曾至凡醫師(小兒神經科)、丁偉信(小兒內分泌科)、劉珣瑛(精神科)、黃郁心醫師(精神科)、蔡循典醫師(耳鼻喉科)、莊怡群(眼科)、劉士嘉醫師(小兒骨科)、心理師、社工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以及專職早療事務員協助聯合門診的評估流程及報告書的完成。
療育階段,專業人員將根據兒童遲緩的類別及程度,與家長討論之後,擬定「個別化」治療、訓練等計畫,並定期追蹤孩子們的發展情形,以及提供家長們相關的社會資源,這種早期療育,是一種結合醫療、社政與教育的人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