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一號 癌症治療新曙光

■編輯部
台灣醫學研究躍上世界舞台再添佳話!素有「台灣紅寶石」之稱的牛樟芝,經過實驗室萃取後的活性化合物,被證實有效導致胰臟癌及白血病細胞凋亡,此結果並已刊登在「活體外毒理學」(Toxicology in Vitro)期刊,同時正申請台灣及美國專利中,可望為難解的白血病與胰臟癌治療帶來新曙光。
由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陳裕仁醫師與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張東柱博士及前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周正仁研究員費時六年的研究發現,在台灣森林中特有的野生牛樟芝,將經過實驗室萃取所分離的「去氫硫色多孔菌酸化合物」命名為「馬偕一號(MMH01)」,作用於治療胰臟癌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不同劑量及實驗三天後發現的細胞凋亡及有絲分裂風暴(Mitotic catastrophe)過程,發現有令人振奮的效果。
陳裕仁醫師表示,胰臟癌因不易發現,病人藥物治療反應效果也不佳,即使手術後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也不到7 %,治療上十分棘手;白血病治療方法雖多,卻仍屬復發率高的疾病。
但實驗結果發現,以低濃度為例,「馬偕一號」作用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細胞上,第一天抑制率就達45%,第三天更躍升至97%;同樣的,對抑制胰臟癌細胞從第一天的18%也提高至第三天的65%。
陳裕仁表示,人類癌症細胞的正常分裂過程是分裂出含有細胞核及細胞質的完整細胞,但白血病細胞在經過「馬偕一號」的作用後,會誘發原癌症細胞核分裂而細胞質未分裂的「有絲分裂風暴」現象,這是癌症細胞分裂失序而壞死的前兆。
經由淡水院區醫學研究部共同實驗室的結果發現,「馬偕一號」作用在正常細胞時並無顯著毒性反應,不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亡而導致白血球指數降低,顯示「馬偕一號」極有潛力成為標靶治療藥物。
實驗團隊的張東柱博士,是全球第一位發表牛樟芝科學報告的學者;周正仁研究員亦曾發表牛樟芝活性成份之研究,兩者均是國內研究牛樟芝的翹楚。
1995年張東柱博士即將牛樟芝命名為Antrodia Cinnamomea,並歸屬於多菌科薄孔菌屬。張東柱表示,坊間對於牛樟芝一直存在神化的效果,事實上牛樟芝的活性成份功效,必須在高科技的實驗室中分離萃取才能得到珍貴的活性化合物,並不如外界所想像的直接烹煮食用就有治療效果;因此,該項研究成為全球重要的治癌新發現,並不擔心會造成國內的牛樟芝生態的浩劫,呼籲民眾能夠理性看待學術表現上的意義。
周正仁也表示,野生牛樟芝是經過以水及酒精兩道萃取程序,同時取用以乙酸乙酯分離後形成的萃取物,透過質譜儀及核磁共振等儀器的處理才進入製程程序,這些複雜而繁鎖的實驗室萃取過程耗費近半年的時間,的確不是外界想像直接上山採集烹食那麼簡單;目前牛樟芝已漸朝向人工培育方式發展,未來一旦培育技術純熟,並可廣泛應用在醫學上,相信是癌症治療的一大福音。
該項結果已在去年四月刊在世界毒理學期刊排名前1/3的「活體外毒理學」期刊,而台灣與美國的發明專利亦同時申請中,陳裕仁醫師並獲邀參加EPS全球癌症論壇會議,顯見此項研究對腫瘤醫學的發展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
現階段除了已找到生物機轉之外,下一步即可望進入動物實驗,並預計在二年內完成動物實驗計畫,未來運用在臨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胰臟癌治療,開發為新穎的抗癌藥物,將是劃時代的醫療新技術的重大突破。